《与神对话》:一本一生等待的书

    《与神对话》被选为2009上海书展十大好书。学者钱文忠在文章《与自己的神对话》中推荐,这是一本真正的畅销书。书中这位“神”并不是西方基督宗教的上帝,也不是佛陀。作者自己说过,他的灵魂导师“包括了所有宗教的圣徒和智者”。他愿意听从的“神谕”也是“我的本能对我说的话,而非世上大多数人将会对我说的话”。值得庆幸的是,这本绝对不容易翻译的书遇见了优秀的翻译家李继宏。在李继宏的十几部译著里,包括了前两年的《追风筝的人》。

     《与神对话》的尼尔·唐纳德·沃尔什是个传奇人物,他1943年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曾是电台主播、报纸记者和主编,并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公关和市场营销公司。正当事业蒸蒸日上,突然的车祸和失败的婚姻使他跌到了人生的谷底,过着餐风宿露、以捡易拉罐维生的日子。在绝望之中,他愤怒地质问神:“为什么我的生活会如此悲惨?”他说他听到了神的回答,于是开始了一场长达三年之久的对话。

    尼尔把他和神之间的对话记录下来,并将部分内容在1995年出版,那就是《与神对话》的第一卷。这本书出版之后,出版方并没有做任何宣传,但凭借读者交口称赞的传播效果,终于在1996年11月24日那天悄然第一次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位居非虚构类第14位。当年网络尚未兴起,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如日中天,登上美国最权威的畅销书排行榜让《与神对话》得到了更快被更多读者认识的机会,也得到了更多的赞誉。随后三年的时间里,它上榜的时间高达137周,卖出了数百万册。很多没看过《与神对话》的读者充满了好奇:它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它的名字带有宗教的色彩,但实际上它并不是宗教书籍,不属于任何宗教,而是一本融合了东西方众多宗教和哲学流派的精华的智慧之书。实际上,《与神对话》中蕴含的哲理,在别的著作中也有痕迹。比如说“神”对宇宙起源的解释和《道德经》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相同的。“神”认为感觉比知识更加可靠,日内瓦哲学家卢梭也曾提出类似的观点。

    但读者为什么要看《与神对话》呢?因为尼尔向“神”提出的那些问题,也是每个过着奔波劳碌生活的城市人在更深人静或者子夜梦回时会带着怅然若失的空虚追问自己的问题:要如何才能获得成功?为什么总是赚不到足够多的钱?要怎样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包括与父母、爱人、朋友之间的关系?如何以从事自己真正想做的工作来谋生?……尼尔提出的这些问题,“神”都给出了清楚而简单的答案,下面来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说在该书的第七章,丢掉工作的尼尔向“神”抱怨,“我在生活中很少得到我想要的东西”,但“神”反驳了尼尔这种怨憎的心态:“你把你自己当作你丢失工作这种情况里的受害者。然而真相是你不再选择那份工作。你每天早晨不再满怀期待地起床,而是在恐惧中起床。你在工作中不再感到快乐,而是感到怨恨。你甚至开始幻想从事别的工作。”

    在这里,《与神对话》传达的信息是,“人世间没有受害者,也没有迫害者。你也不是别人的选择的受害者。从某种层面上来讲,你说你厌恶的东西,其实是你自己创造的——创造了它之后,你便选择了它。”

    其实几乎每个现代人在生活中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受害者心态,这是过度的个人主义造成的,也是现代人的愤怒、忧愁与怨憎的来源。当代社会,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个人主义的发展使得个体和社会处在对立的两端,许多人自然而然地将个人的不幸归咎于社会和政府,面对世界的不完美只会怨天尤人。但是“神”指出,唯有意识到你对这个世界的现状负有责任,你才有能力去部分地改变它:“世界以目前的方式存在,是因为你们选择了让它这样。…… 你们可以选择在明日结束砍伐你们的雨林。你们可以选择不再消耗笼罩你们的星球的保护层。你们可以选择中断对地球精妙生态系统的持续攻击。……你们同样可以在明日就停止所有战争。那是简单而容易的事。那只需要你们全部人同意就行了。然而,如果你们连一致同意停止相互残杀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到,又怎能挥舞拳头呼唤上苍来整理你们的生活?”

    现代人痛苦的部分根源还在于社会的压力。众多道德观念、制度规范都会对个体施加约束,但这并不是个人焦虑感的来源。个人的焦灼更多地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比较和相互指责。“神”说:“别妒忌成功,别怜悯失败,因为你不知道在灵魂的权衡中,什么算成功,什么算失败。遇事别称其为灾难或欢乐,除非你已确定或见证它的用途。因为,如果死拯救了数以千计的生命,它还能被称为灾难吗?如果生只带来悲哀,它还能被称为欢乐吗?然而就算连这个你也别去判断,你永远走你的路,同时允许别人走他们的路就可以了。”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