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桑塔格传》向读者展现她如何成为一个知性品牌

    当许多女性对国际时装周上发布的潮流讯息和品牌动向拭目以待时,苏珊·桑塔格却以自己的目光敏锐地关注着国内和世界的时事风云,她始终以自己的理性和良知,坦诚、大胆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不代表任何利益;她的发言不乏尖锐与独到,但从不缺少冷峻的思考。

    在 《纽约时报杂志》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时评文章时,她往往一针见血,从而引发舆论震荡。过去40年里,她将自己的生命紧贴着时代的脉搏,在美国和全球的大事件中,从不缺少她的声音。她曾十赴波黑战场,1993年她还在南斯拉夫战火纷飞的萨拉热窝导演了萨缪尔·贝克特的名剧 《等待戈多》,她要与被内战围困的克罗地亚人民一起承受痛苦,等待重生。

    9·11事件之后,美国上下陷入一片对伊反恐的狂热情绪中,年近70的桑塔格写下了 《真正的战斗与空洞的隐喻》一文,反对美国出兵伊拉克,她让大家冷静反思9·11。所以她成了所谓的 “明星”作家。在现代社会苏珊·桑塔格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她的名气来自于对暴力文化的批判,对自由与和平的渴望,对人权的思考……有人曾问她,为何这么热衷于发表对时政的看法,她回答:“我有一种道德感,不是因为我是一个作家,而是因为我是一个人。”

    最近上海译文出版社隆重推出桑塔格的首部传记 《苏珊·桑塔格传》。此书由卡尔·罗利森和丽萨·帕多克夫妇合著,于2000年出版于美国。全书虽未获得苏珊·桑塔格在素材上的合作,仍然通过大量公开出版的文章、访谈和回忆,以丰富的细节,冷静而公允的笔调,尽可能完整地重现了苏珊·桑塔格多彩的一生,尤其向读者展现了她成为 “桑塔格”——一个当代知性品牌和文化偶像的过程。

    苏珊·桑塔格, 1933年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先后在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读研究生,研究哲学、文学等。苏珊·桑塔格和西蒙·波伏娃、汉娜·阿伦特被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苏珊·桑塔格是美国声名卓著的 “新知识分子”,其极富创意的评论涉及文学、女权、艺术、疾病等多个领域,此外她还出版了颇为畅销的小说,执导过几部电影。她的代表作有论文集 《反对阐释》、 《论摄影》、 《疾病的隐喻》,以及小说 《火山情人》、 《人在美国》等。

    2004年 12月,在她辞世时,《华盛顿邮报》称她为 “无畏的思想家”, 《卫报》的颂辞是 “以笔为枪的斗士”, “一位重新定义了美国文化视野的唯美主义者”, BBC则称之为 “美国先锋派的女大师”, 《纽约时报》也刊出超长讣闻。

    偶像铸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她漂亮,聪慧,卓尔不群。但罗利森与帕多克在这部传记中更关注苏珊·桑塔格成长的内在动力。从童年时起,桑塔格就对自己将来要成为怎样的人抱有强烈的渴望与坚定的信念。少女苏珊所为之事,与身边女生完全不同。她独来独往,一味疯狂地阅读,从居里 夫人的传记到雨果的《悲惨世界》,从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到托马斯·曼的《魔山》。 “她不仅酷爱看书作文,而且酷爱作家的角色。她不仅仅要写作,而是要被视为作家。”罗利森与帕多克夫妇写道。她的这种信念从未动摇过,“写作作为一种渴望的活动强烈地吸引了桑塔格,而作家作为一种自我建构则让她激动不已。 ”

    17岁时,她上柏克莱加州大学,遇到了28岁的社会学家菲利普·里夫,10天后,两人闪电结婚。两年后,她随丈夫移居波士顿,诞下儿子戴维,同时获得芝加哥大学学士学位和哈佛大学英语及哲学双硕士学位。

    1957年,她拿到奖学金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博士,但四个月后,她转赴巴黎大学,深受法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的熏陶。在此期间,她阅读了大量的欧洲哲学著作,并结识了一批先锋艺术家,他们组成了一个由摇滚乐、新浪潮电影、新小说写作和存在主义哲学组成的新兴欧洲文化圈,苏珊·桑塔格被深深地吸引,并从此爱上了电影。

    26岁那年,桑塔格回到了美国,她要求与丈夫离婚,并提出不要资助独自抚养儿子戴维。离婚后,她携带了 “70美元、两只皮箱、 7岁儿子”来到纽约,在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宗教学。

    1964年苏珊·桑塔格发表了论文《坎普札记》,令31岁的她崛起于美国的文坛。此后几十年她陆续出版了许多著作,不断提升与巩固着她作家的声望。她还拍电影,做导演,同时扮演着自己的多种角色。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