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中国改革开放的史诗之作——评《中国30年》

    罗伯特·库恩博士的第一身份是银行家而不是作家,至少不是专业作家,但却出版了至少20本书。以中国为主题的图书有《中国制造》、《中国的银行与金融市场》、《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和这本《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等等。从书名我们就可以看出,他不仅写书,而且都是大手笔。真不知道一个繁忙的银行家怎么会有时间从事创作,并且伴随着大量的采访和谈话。

    《中国30年》首发时,我正在越南访问,接到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的电话,我就有一种冲动,想尽快读到这本书。因为虽然我们亲身经历了30年,却从来没有认真地回顾过,更不要说总结。有些事已经淡漠了,有些事可能从来就没有进入过视野。而这30年,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个人都是最最重要的时期。尤其是我们这些与改革开放一起成长的人,对改革开放充满感情的人,就更想在第一时间读到这本书。

    当掩上书卷时,我自问,如果让我写这样一本书,会有如此的视野吗?会将中国的改革开放30年描绘得如此淋漓尽致而又波澜壮阔吗?不能!

    有人说,纪念改革开放30年,图书市场好像没有什么太有影响的书,我不能妄加评论,因为读得不多,但是我敢肯定,凡是认真读过库恩博士这本书的人一定会大有收获。这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外国人写中国,角度不同,《大趋势》的作者奈斯比特先生告诉我,中国人就像游在鱼缸里的鱼,而他们是站在缸外,因此他们能看见整个鱼缸,而缸里的鱼是看不到的。因此,他能游刃有余地写《中国大趋势》。库恩先生的这本《中国30年》与奈斯比特的《中国大趋势》有异曲同工之理。

    从1989年起,库恩博士开始访问并研究中国,帮助中国做投资以及金融改革有20年的历史。其间,他行走于中国的各个地方以及各个领域,与各行各业的人有过或深或浅的沟通和交流。他在书中信手拈来的某人的故事,某人的感受,某人的做法,无不充满了他的勤劳与智慧。《中国30年》是一幅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长卷,不仅有清晰的改革脉络,并且有改革的做法,运行的机制,以及各领域、各地区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经验。

    首先,库恩将中国改革开放的指导原则总结为四条八个字——自尊、稳定、责任和远见。我和朋友讨论过,这四条从哲学上讲,并不在一个层面上,但确实构成了中国改革的基础和工作运行的理念。他是从与中国领导人的接触中,从中国改革的实践中体会和总结出来的“说法”,也许不够“理论”,但却有说服力。仔细想想,还就是他说的这么回事。用库恩自己的话说,是“提出了我认为中国领导人思考问题的四种核心方式,这些基本观念构筑了决策,绝大部分政策皆源于此”。

    第二,库恩为我们勾勒了中国改革的大致脉络,其中不仅有不同历史阶段改革中的探索和成果,也有彷徨和困惑。比如“解放思想”的大讨论,比如国企的改革闯关,由此,我们不仅确立了经济模式,也确立了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再到“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思想。这对我们这些与改革开放同时成长的人是一种复习和梳理,而对出生于改革年代前后的年轻人则是一种教诲。复习和梳理有助于总结过去,继承和发扬改革的成果;而教诲则是告知年轻人中国走过30年的不易,你们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第三,库恩描述了改革的运作机制,就是“中国模式”的形成与确立。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是从安徽凤阳小岗村的28户农民包产到户引发的。此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像中国解放运动一样,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迅速展开,就有了从区域到全国,从个别领域到全方位的改革。其中涉及的问题之多,前所未有。因为中国的改革模式,无章可循,无式可鉴,我们只能当探索者,“摸着石头过河”,凡是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有利于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有利于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事情都可以尝试。从此,中国开始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创建“中国模式”。30年的实践证明,“中国模式”的可行与正确。当然,库恩博士也指出了中国的问题,比如对资源的过度使用而与环境的不和谐,比如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比如官员腐败造成信任危机,如此等等。

    接下来,库恩为我们讲述了中国各领域的改革,其中有关文化、新闻出版的改革,我们感同身受,许多事情就是我们亲历亲为。对书中关于“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描述倍感亲切。

    中国改革已经走过了30年,未来的前景会怎样?库恩这样说,在未来的数十年中,“在世界各大国中,中国的实力不断壮大,影响与日俱增,责任也愈益重大,成为一个关键的利益相关者”。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