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美国学者维维安娜·泽利泽的《给无价的孩子定价——变迁中的儿童社会价值》(王水雄等译,格致出版社,2008年11月),时而引发出令人痛苦与不安的感受和思考。毫无疑问,这是一本很出色的学术著作,其论题之独特与分析之冷静与深刻,以及历史个案材料之丰富与引用之合理与翔实,均很突出。该书主要以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社会关于儿童的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探讨了在经济上“无用”但情感上“无价”的儿童的社会建构过程;具体探讨了诸如社会对儿童死亡的态度的变化、童工的雇佣问题、儿童的保险与死亡赔偿问题以及儿童的领养等一系列问题,而在这些探讨中实质上分析与研究的是社会学视角中的体现在儿童成长与社会之间关系中的经济与非经济因素的互动、经济价值与人性及道德价值之间的互动。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揭示出儿童的社会文化属性的形成、从而形成独特的儿童生命价值的衡量模式;尤其深刻的是,作者揭示出这一转变过程出现的矛盾性尖锐冲突:偏重情感价值的发展趋势反而导致了儿童生命的货币化与商业化。但是,之所以会感到痛苦和不安,是我在阅读中无法不联系到我们的、已经属于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儿童问题。从生命的神圣化到生命的合理价格补偿问题,中国的个案材料俯拾即是,但是我们的儿童社会学(sociology of childhood)——如果有的话,是否有过像泽利泽这样深切的关注与深刻的研究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