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入世不是超前而是补课 面对即将入世的形势,有人问,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的时期,无论是政策法规环境,还是企业制度的建立,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改制远没有到位,而且许多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微观运营尚不具备市场开放后与跨国公司竞争的能力,现在入世,会不会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出现意想不到的经济灾难,比如大量企业倒闭破产,大批产业工人和农民失去工作,以至于引发难以驾驭的社会动荡这种质疑从传统的思维模式和一味求稳的指导思想来看,不是没有一定道理。但一旦从中国2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依照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来分析,这种质疑和忧虑似乎就有些站不住脚了。因为除了我们入世谈判已争取到了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人应该享有的特殊的差别待遇,允许有条件、有时间表地开放市场以外,我们还保留了对粮、棉、油、原油、成品油等几大类涉及国计民生的商品的垄断专营权。而且 WTO本身的一项基本规则就是“灵活例外、合理保障”,也可以针对这些方面做些保护幼稚产业的政策与法律措施。更何况我们自己几十年形成的独有的诸多管理方式与模式,短时间内还不可能因为入世而改变,这自然成为缓冲和减弱入世冲击的无形屏障。 从积极的角度看,入世后我们按照具体的对外承诺,进一步开放市场,引人外来竞争,基于比较优势理论来改组改造我们的国有企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型的经济建设人才,这不仅可以加快体制转轨、深化改革,而且与建立市场经济的目标也是完全吻合一致的。所以说,入世意味着严格按照我们庄严的对外承诺,扩大市场地域的开放范围,增加产业开放的领域,并非是消极被迫之举。这些对外开放的承诺本身如果得以有效实施,就是我们建立市场经济、发展市场经济、完善市场经济并提高人民生活福利和综合国力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不存在什么“没有做好准备实施了不利于经济发展,危及社会安定”的问题,也不存在什么“为中国自身利益的考虑而不履行某些对外承诺招致国际争端而致于引火烧身”的情形。如果是正常的贸易争端,那么可以心平气和地按照WTO的争端解决机制来解决。如果出现因开放和履行某一减让或某件义务而导致某一业和国际收支状况的困难,我们既可以采取WTO所允许的合理保障措施,同时也可以利用特殊豁免的权利或者诉诸于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和平解决,如磋商、调停、调解、斡旋和仲裁等。 所以,入世后应对形势、应对竞争、应对不测的回旋余地是很大的。反倒是灵活太多、余地大大本身,对我们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的根本利益是不是有利,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 不可否认,入世后随着市场的开放,政府保护伞的逐步收小,有些产业肯定要面临“狼来了”的竞争局面,有些产业可能面临“狐狸来了”的竞争局面。但不能因为“狼来了”就慌乱一团,也不能因为不吃人的“狐狸来了”就不思进取、继续“混下去”。从人类的进化和自然界的进化来看,无论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还是自然界的发展,均有其内在的规律,有其“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进化发展以至走向经济社会平衡和生态环境平衡的规律。如果是“狼来了”,粮也不可能把自己赖以生存的捕获对象全部吃光;如果是“狐狸来了”,狐狸也不可能把自己赖以生存的合作对象全部玩尽。因为那样,不仅自己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会出问题,而且勉强挣扎一段时间的生存,环境也就随之消失。所以说,经济发展就如同自然界的进化,如同丛林规律一样,粮吃羊,羊吃草,草吃肥,肥声地,上地吸收雨水阳光,那么狼则被老虎、狮子和更疯狂的野兽吃掉,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确保生态平衡的良性发展与进化的生物链。正是由于人类的无情介人和干预,只图一时自身发展的利益,才打破了自然界这一“优胜劣汰、繁衍生息”的生态平衡与良性循环。所以说,入世后,狼来了也罢,狐狸来了也罢,只会激发陷入沉闭的旧体制丛林的生机,只会丰富和培育计划体制丛林中新的生物与生态,只会推动转轨中的中国经济体制逐步走向新的生态平衡与良性循环。看来怕的不是狼来了,不是狐狸来了,最可怕的是把丛林的规律给扭曲了。 有言论称,中国入世是一种超前的行动,与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合。事实上,既不存在未准备好的问题,也不存在超前的行动,只是我们的观念尚未转变。相反,如果什么都准备好了,倒是没有必要急着入世了。现在不抓住时机尽快参与多边贸易体制,按国际规则和规范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恐怕再过50年也谈不上准备好了。 中国入世不是超前,而是在补我们丢掉和落下的课。战后到现在50多年所进行的贸易自由化运动,中国人因多种因素未赶上、未参与进去,反而作了一些逆贸易自由化而动的事情,建立了高度垄断伪低效率的计划经济。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与贸易自由化机并行的投资自由化运动,将是新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内涵,如果中国不通过入世进人制定规范投资自由化的过程,不仅参与全球化难以成功,而且有可能出现被投资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抛下的危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