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业开放:小步慢走十五年

    一个实证的例子,就是上文所提及的中国电影产业的例子。在适度开放后,引入美国好莱坞电影大片后,国内陷入低潮的电影业,开始借鉴美国电影业的方式,探寻电影的市场化之道,确立票房对于电影制作的导向作用,引入了国外的电影投资与市场运作模式,最终促成了电影业的繁荣局面。更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国内电影市场的对外开放,为国内的电影在国外市场赢得了发展空间,像张艺谋、冯小刚等具有票房号召力的导演执导的影片开始在国外上映,并获得良好的反响,提升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广播电影电视领域的对外开放探索,对于整个媒体产业最大的启示就在于,开放不仅是发展与做大一个产业的手段,而且也是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即走向国际市场,提升竞争能力,最终能达到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在全球展现中国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并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必须通过一国文化产业在对外开放中所确立的足以影响世界的强势国际地位才能最终得以体现。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所提出的著名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于国内媒体在全球范围内提升“软实力”颇具启发性。

    波特提出,影响一国的产业竞争优势的因素包括四大方面:一是该国在某些产业上的要素秉赋条件,其中,人力资源方面被波特视为“高级要素”;二是该国在某一产业上需求条件,即具有国际化视野、口味苛刻、富有创新追求的消费需求将促进这一产业的大发展;三是该国相关产业和支柱产业的竞争程度;四是该国的企业竞争策略、公司治理结构与竞争力水平,也就是说,国内企业间的激烈竞争将使企业更具国际竞争力。

    从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来看,传媒业要想在全球确立中国的国家竞争优势,首先要造就一流的人力资源队伍,而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对外开放。通过开放引入竞争,同时引入国外媒体巨头们在人力资源培训、激励方面行之有效的模式,革除传统传媒业机制的痼疾,建立运作高效的高素质的传媒业人才队伍。

    其次,根据波特的理论,传媒业所面对的读者及其欣赏口味的国际化也将推动传媒业确立国家竞争优势。而要做到这一点,开放也是必然的选择。最近10多年来,中国的媒体受众口味越来越苛刻,传媒业采编与制作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从这一角度来说,传媒业的适度开放,可以提升消费者的口味,从需求层面上推动国内媒体产业的发展,并培育国内传媒业的国际竞争力。

    最后,在波特的理论模型中,相关产业的竞争水平以及国内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对于锻造一国产业竞争力也具有重要作用。而传媒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竞争水平的激化,也必须要借助适度的开放。通过开放并适当引进外资,可以在管理方面与国际接轨,同时,让国内媒体市场竞争国际化,提升国内媒体的国际竞争力。

    国际著名传媒集团维亚康姆的董事长雷石东介绍,早在2001年时,美国仅电影、录影带版权业一项的收入就占到全美GDP的5%。美国文化产业的软实力完全来自于市场与竞争,美国的媒体及文化产业极为发达,却没有文化部,更没有广电总局这样的机构。因此,对于中国的传媒业来说,适度开放,以国内竞争国际化来提升国内媒体国际竞争力,是提升中国传媒业的“软实力”必经之路。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