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企业如何应对数字化之变

  转型中的许多不确定因素也使传统出版单位在数字化进程中持观望态度。数字出版涉及许多领域,配套政策有待完善,特别是目前对数字版权保护的认识还不够,面对数字出版中出现的侵权问题,出版单位往往无能为力。王勤认为,现在大多数出版单位只做到了数字资源的集约化处理,在等待时机、政策、环境的成熟。
  成熟的消费市场没有形成。翁铭泽介绍,易文网的技术条件、收费模式等都没有问题,但要改变消费者长期以来形成的阅读习惯、适应新的阅读方式和收费方式都要有一个过程。因此他们目前更多的精力是致力于建立各种出版模式,逐步培养消费者新的阅读习惯。高教社副总编吴向也表示,怎样使图书的在线增值服务让读者付费,是出版社目前面临的难点。
   
    目标实现与解决方法
   
  王勤强调,数字化出版的最终形态和模式是服务。传统的出版单位必须完成从内容信息集成到数字出版、信息服务等多个转型才能真正存活下来。他认为,要实现这几个转型必须在人才、技术、资源、工艺、市场等方面进行充分的准备。
  对于传统出版单位向数字化转型,张立在战略和战术上提出了两点建议:首先,要考虑投入、产出的比例。开展数字出版应理性决策,在投入之前计算出一个可以承受的投入产出比例,以此来制约盲目投入。其次,要让数字化为出版社的战略目标服务。张立认为,数字化出版是手段而不是目标,应该先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让数字化出版成为实现目标的一种手段。
  在具体的技术应用上,张立认为应针对企业的需求进行技术选型,要克服“最大就是最好、最贵就是最好”的心理。根据出版单位的规模、应用范围等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技术,同时可通过一些技术指标来分析技术商提供的产品性价比是否合适、技术是否实用。对于技术提供商的选择,他建议与其看技术提供商的产品不如看他的服务,包括其技术团队是否稳定都是要考虑的因素。目前有些出版社购买了技术提供商的某项技术产品,当需要更新换代或与其他系统对接时,技术提供商的服务跟不上,只好将原来的产品废掉,重新购买新的产品,造成浪费。
  
    在压力与机遇中获得新生
   
  毫无疑问,目前抢占数字化出版先机更多的是技术开发商和内容运营商。他们通过销售技术和下载收费收获了越来越多的财富,获得了风险投资的关注。不仅如此,有的还开始了向内容提供商的战略转型。
  前一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爱思唯尔数据库涨价风波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了解了数字出版的广阔赢利前景。凭借全球1/4的科技、医学领域的期刊电子版全文文献的优势,爱思唯尔可谓牛气冲天。据资料显示,每年仅中国内地高校组团购买其产品的费用就已达1800万美元。爱思唯尔毫不担心涨价后会失去中国客户,因为市场有需求,而在中国又没有如此规模的数据库资源。
  以上这些可能让传统出版单位感到了竞争与压力,其实它更提示传统出版商:面对数字出版蕴涵的巨大空间应该怎样牢牢抓住发展机遇。
  刚刚面临企业化转型,又迎来了数字化之变。对于过惯了“幸福生活”的传统出版业来说,这些变化来得太猛烈,但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管被动出击还是主动应战,走数字化出版之路都是未来出版的必然选择。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