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推进数字化出版进程

    鉴于对国家政策的认识和现实状况的需求,我国的许多出版集团已经把开展数字化出版作为一项关系到其生存与发展的战略任务来看待,积极推进数字化出版进程。

  据全国新闻出版统计数据显示:到2007年7月,我国的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经达到了8.67亿户,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了1.5亿户,其中宽带接入用户近1个亿。网络阅读率6年增长6.5倍,数字图书馆超过2000个,电子书总量超过20万种,数字出版产业收入已达近200亿元。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目前,按照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到2010年,我国的互联网上网人数将达到2个亿,产业总收入将达到10万亿元。以网络教育、网络游戏和电子图书为代表的数字出版产业迅速发展,将成为出版业新的亮点和增长点。

  笔者就出版集团在数字化出版的内容资源、出版模式、赢利模式和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一些见解,以使我国的出版集团更加明晰这方面的总体情况,使数字化出版进程走得更快、更好。 

  内容资源:竞争重点

  数字出版或数字化出版,是指在出版的整个过程中,从编辑、制作到发行,所有信息都以二进制代码的数字化形式存储于光、磁等介质中,信息的处理与传递必须借助计算机或类似设备来进行的一种出版形式。

  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一样,都面临一个内容资源的问题。数字化出版的内容资源包括出版物的选题资源和出版物的生产要素资源。前者包括作者资源、旅游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现实的社会文化资源和国际出版资源;后者包括出版物生产物资资源,出版物生产智能资源、出版物生产资本资源和出版物生产信息资源。由于资源具有稀缺性的特征,加上数字化资源版权保护力度的加大,数字化出版的内容资源必将成为出版集团间和出版集团内部竞争的重点。建立出版集团的数字化的内容资源,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积极争取作品的数字化版权。现代出版概念是一个立体出版的概念。从图书的选题策划开始,就要考虑它的成本、效益和衍生品;不仅要考虑纸质图书市场,还要考虑数字化市场,更要考虑多种媒介互动出版以取得更大效益等因素。这样做的前提就是取得作者对作品的纸质版权和数字化版权。目前,一些编辑对数字化版权问题认识不足,在和作者签订合同时,对数字化版权授权事宜没有耐心解释和积极争取。这样不仅为以后的数字化出版埋下了隐患,更有可能造成和作者对簿公堂的尴尬局面。为此,出版集团一方面对目前正在和将要出版的作品与作者签订数字化版权的合同;另一方面对以往未签订数字化版权的合同找作者补签;同时出版集团可以采取一定措施,把数字化版权的签署纳入集团考核社领导和编辑工作成绩的范围。这样使集团全体成员充分认识到数字版权的重要性,积极开展数字版权的签署工作。

  选择适合数字化出版的内容。在数字化出版的环境下,与数字出版技术提供商相比,内容提供商是出版集团适合也是必须担当的角色,这也是出版集团的传统优势所在。出版集团在对原有的纸质内容数字化和现有文本数字化的同时,应该着重考虑那些适合本出版集团特色,并且可以数字化的内容。适合数字化出版的内容包括:

  工具书的数字化出版。工具书以大部头、高码洋和高促销著称,同时因其篇幅浩大、册数繁多而查找费时,如把它转化为数字化出版的工具书,则大大提高了查找效率。如商务印书馆在2006年推出了“工具书在线”网站测试版,网友可以在“工具书在线”上对包括《新华写字字典》、《新华正音词典》、《新华拼写词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在内的工具书内容进行检索。检测结果显示:用户检索时间大大缩短、检索效率大为增加。

  教材、教辅的数字化出版。现在教材教辅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服务将是教材、教辅竞争的非常重要的砝码。一些传统的出版社和新型的技术服务商已经涉足这个领域。前者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教材类出版社,他们把自己的纸质版教材数字化后搬到了网上,老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下载和学习。这样一方面作为纸质教材的辅助,扩大了影响;另一方面可以和老师、学生互动,实时发现教材的不足,及时修订。后者如创新诺亚舟电子有限公司,它不仅提供电子词典、网络学习机等产品,还创建了诺亚教育网(www.noaedu.cn),提供了很多出版社的教材和教辅读物的在线学习和下载服务。

  适合地方资源特色的数字化出版。各个出版集团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行业特点等因素,必然拥有体现各自出版特色的文献。如一些地方志、家谱、非物质遗产等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当地的出版集团有这方面的作者资源、人脉资源,也最了解他们的重要性。如山西的“二人台研究”,它的内容比较庞杂,涉及到人物和事件等很多,但资料又非常珍贵、非常重要。所以除了用传统的方式加以保护外,数字化出版的方式可以扩大其研究层面,提升其影响力,从而保护这些重要的中华文化。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