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们的整体阅读水平在下降,我认为一味地呼吁人们读书,恐怕效果不大,所以还是要从人们的趣味开始。”学者、书评家止庵说。1月10日下午,在北京图书订货会最受公众期待的“专家荐书会”上,来自不同领域的10位专家,在对本次订货会十几万册图书进行“扫描”和浏览后,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在那些优质、有新意的长销图书上。 荐书会上,不少专家在评价一本书好在哪里时,会不约而同提到“新意”、“原创”二词。北京大学哲学系刘华杰教授认为,推荐最富新意的图书是一个荐书人的责任,他推荐的几本科普图书皆在立意上令人耳目一新:“《医学史上的谎言与谬误》这本书很好,作者有勇气写这本书就很不简单,它提了一些案例,让我们批判地看待科学。《昆虫美》是个摄影集子,我们在座的拿了相机,都是对着人或者美景拍,很少有人对着昆虫拍,实际上昆虫很特别。” 刘华杰认为,目前国内科普类读物原创性比较弱,依然大量依赖引进版图书,所以新颖、有趣、有引导性对于我们的出版行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对比往年的感觉和印象,我认为今年文学方面的书缩减了,而且有一些文学书不是我想看的文学书了。”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对自己的感受直言不讳,“我发现不少文学出版社在转移方向,在做少儿书、生活类书、实用书,以这个为主了。还有一些文学出版社做了玄幻小说、官场小说,这是类型化、通俗化的写作,针对的是大众读者,从文学创作意义上来讲,价值并不高。”
因此,在推荐新书的时候,白烨十分注重有文学性的原创图书,他推荐了王朔《和我们女儿的谈话》、赵本夫《无土时代》、严歌苓《小姨多鹤》、尤凤伟《衣钵》等小说,以及朱正的《一个人的呐喊:鲁迅1881-1936》、王蒙自传之三《九命七羊》、贾宏图的《我们的故事》、君特·格拉斯的《剥洋葱》等中外传记文学。 对市场上林林总总的引进图书,原央视《读书时间》节目策划朱正琳说:“就拿学术类的书来说,以前是很少的,但近年来感觉读不胜读,特别是翻译书越来越多。” 对此,社科院外文所编审余中先也深有同感:“前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的作品,我看到有6本,都是一年时间里面出来的,虽然这不是一个译者译的,但我还是感觉稍微快了一点。” 但尽管如此,2007年还是有不少优秀的翻译书涌现,余中先推荐了由孙家孟翻译的拉美文学《跳房子》,伊莎贝尔·阿连德著的《阿佛洛狄特:感官回忆录》,张竹明、王焕生翻译的《古希腊悲喜剧全集》,以及东欧文学《河畔小城》、《破碎的四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