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是27份独特的阅读记录。 我们邀请27位喜欢读书的人——他们当中有学者,有企业界人士,也有传媒从业者——和大家分享他们的“2007年阅读记录”。每份阅读记录,都带着推荐者鲜明的个人特色。所荐图书,交叉极少(《丧家狗》是个例外)。因此,很多“小众”的书,不再寂寞。也再次证明,阅读是一件极为个人的事情,所谓潮流是有的,但很多人不为所动。 最后,向接受我们采访的27位朋友,向所有爱书的人,无论是读书人还是出版者,在此表达我们的敬意。 学者 ■陈子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2007年读过的书,印象较深的有以下几本: 《到底是张爱玲》,刘绍铭,上海书店出版社。 作者将最近几年写张爱玲的文章汇编成此书,史料很多,观点独到。关键是注解出了真实的张爱玲。以刘绍铭的学术眼光和与众不同的见解,令此书是近年关于张爱玲最值得一读的书籍。 《开卷有疑》,杨奎松,江西人民出版社。 作为研究现代史的学者,杨奎松先生的很多成果值得重视。《开卷有疑》是他的读书札记汇编,重视史料的甄别和新史料的采用,视野开阔,并注重借鉴境外学人的研究成果。最重要的一点,他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对一些已成“定论”的观点提出怀疑,并进行逻辑严密的分析。 《两性生活史》,(英)史蒂芬·贝利主编,中国友谊出版社。 这本书论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两性关系的历史演变。话题非常通俗,文章很生动,把东西方社会两性文化都涵盖了。插图也好,选用了经典的绘画、雕塑、照片以及电影,甚至一直谈到了网络时代,比较好玩。把这本性学作品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古代房内考》一起比较着看,更有意思。 ■李天纲(复旦大学宗教学系) 《上海法租界史》,(法)梅朋、傅立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29年,梅朋、傅立德合著的《上海法租界史》在巴黎出版,尽管这两个法籍上海人描写的是法租界的早期历史,但大量法国外交部、领事馆和公董局档案以及报刊资料等所做的详尽记录,让人们更了解这段有争议的历史:没有法租界的历史,现代上海的历史缺掉不止一只角。在文化、政治、外交和生活观念上特立独行的法国人,尤其是不愿和商业强势的英语民族混同起来,19世纪的上海人就领教了这一点。借鉴了英、美、法国的很多近代制度,且融会江南本土文化的上海文化,确是中国人自己的近代城市文化,绝非可用“殖民批判”这块黑板擦来抹煞掉的。这次重版,或许有人愿意读一下,理理思路,看看城市文化的来源,想想上海社会的未来。 《玄奘西游记》,钱文忠,上海书店出版社。 这本书是闲暇时候看的,但与百家讲坛同系列的其他相比较,它更接近学术,是钱文忠从基本史学中提炼而出,讲解了这位西行印度求法的大唐僧人的真实生活及其旅程的原貌。从这个角度,它可代表是百家讲坛健康发展的方向,而易中天的风格可能更为娱乐,因此而不能承载思想。 《领事先生》、《安娜·玛丽》和《领事之子》三部曲,(法)吕西安·博达尔,上海人民出版社。 一位20世纪初年在中国出生,长大后回到祖国的法国人吕西安·博达尔,分别以父亲、母亲和自己为对象,写成了一家三口在华经历的三部曲,映照出晚清以来中国的百年动荡,得了“龚古尔奖”。《领事先生》,父亲老博达尔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驻华领事,是那种油得滑腻的“中国老手”(China Old Hand),敷衍、拨弄、抽鸦片、贩军火,混在西南军阀堆里办事,无所不用其极。《安娜·玛丽》,作者把母亲看作是法兰西高贵精神的象征,她保持着勤劳、善良、典雅的天性,鄙视丈夫变节了的“殖民心态”,竭力不伤害身边的穷人和苦难中的华人。《领事之子》,小博达尔出生在重庆,青少年在没有西侨社会的大西南度过,耳濡目染的都是当地人。父母和他自己,还有后来的巴黎同胞,都认为“领事之子”小博达尔是个“中国人”,就像我们把马友友、张德培、张纯如这一代华裔算作是“美国人”一样。三部曲存录了动荡中国的传奇,是历史;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细腻的内心生活,是文学。历史和文学,被缀合得天衣无缝,读来兴味盎然。三部曲本来是给法国读者写的,已经是法国文学的精粹。因为事关中国,翻译来给中国读者阅读,更富有历史和人生的启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