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真正的融入文学正规军的洪流却仍有待时日。如今,几乎所有的媒体和老一辈的文学艺术家在提到以网络起家的他们时,态度都有所保留。《萌芽》主编赵长天可称得上是诸多“80后”作家的推手,然而他对这些文学新人的评价也只是:“你习惯也好,不习惯也好,未来都是他们的。”而传统文学家对于这些年轻的写手的不认同感不仅仅来源于代沟,更是因为文学观念上的差异。
在“80后”作家及庞大的网络创作群体凭借自由便捷的网络一崛而起时,这其中,网络作为催化剂,立下汗马功劳,网络与文学迅速地反应,将文学推向大众化,彻底颠覆了传统文学的创作路径和方式。
“文学是生活的艺术化,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这是为大众和老一辈艺术家所认同的文学准则。而网络作家大多高产,文章有的描写青春校园,有的又看不出现代生活的痕迹,带着极度的夸张和渲染。想当年陈忠实写《白鹿原》的时候,整整用了4年,当陈忠实趴在西北高原老屋的小圆桌上写这部作品时,恐怕不会想到,现在的新一代只要坐在电脑前,“让思维插上狂想的翅膀,让双手神经质般把键盘敲响”,用不了多长时间便可产出一部动辄几十万、上百万言的小说,且可能比《白鹿原》更轰动、拥有更多的读者和更多的出版机会。
正如一位著名文学批评家所指出的:“在文学由殿堂进入厨房以后,重要的不是急于解释这种变化的合理与否,而是如何让它在厨房也能绽放出艳丽的花朵、散发出不夹杂油烟味的芳香。”一堵不如一疏,作协放低身段笼络新秀或可算一明智之举吧。
至于我们耿耿于怀的文学的载道育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本质问题,或许随着一代二代甚至三代四代网络文学大军的长大和老去,当我们在尝尽快餐的千盘一味之后,则极有可能会觉得用文火熬一锅南瓜粥才是好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