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作家颠覆传统文学 年轻作家被主流认可

    或许在我们记忆中,作家是如陈忠实般厚积薄发的长者,是如余秋雨般睿智洒脱的文人,是如王安忆般细致沉着的知性女性,还是如王朔般嬉笑怒骂、玩世不恭的文学顽童。而网络使用人数的井喷式发展为文学带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许多有志青年不甘于仅是浏览和QQ,而开始纷纷地抢专业作家的饭碗,进行创作。

    其中有一批生于1980年后的作家,掀起一股汹涌的写作风潮,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80后”,以韩寒、郭敬明为代表的“80后”作家,更像是他们同龄人的偶像明星,他们深谙市场化操作,推出一本本畅销书,在粉丝中一呼百应,完全有别于传统意义上阳春白雪般的作家,让人们对“作家”这一概念的认识发生了彻底改观。 

    而韩寒、郭敬明仅仅是先行者,更多的人继他们之后在网络上发表小说、赢得人气,又借此联络出版社出版“纸书”而跻身作家之列。如今网络中的“大侠”又何止千万,每天都在有不同类型的小说完成、出版,内容也不一而足,玄幻、穿越、盗墓……曾经一度红火的以刊载名家之作闻名的白鹿书院、黄金书屋,被猫扑、腾讯、晋江、红袖添香等原创文学网所取代。真可谓“文坛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一半年”。 

    从1999年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风行算起至今8年,网络文学的发展如此迅猛,恍然中我们已进入一个作家大众化的时代。有评论家指出,这一时代的一个标志便是网络创作模式对传统文学道路的突破和颠覆。 

    “80后”作家的成熟之路

    自“80后”作家成名以来,他们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太多的奇迹和惊艳。作为“80后”真正意义上第一个“出道”的作家,韩寒的第一本小说《三重门》一经出版立即成为了当年最畅销的图书,销售47万本。尽管韩寒被公认为是一名优秀的写作者,但是理科成绩却不甚理想。中学毕业后,韩寒拒绝了复旦大学的入学通知书,之后成为一名赛车手。 

    网名“四维”的郭敬明,一连出版的《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左手倒影,右手年华》《岛》系列、《1995—2005夏至未至》等书,每部都是动辄数十万上百万的发行量,不断制造着出版神话。2005年,郭敬明签约了一家娱乐经纪公司,成为此公司旗下唯一一个作家身份的客户。同时,他拥有着成千上万的粉丝,粉丝们亲切地喊他为“小四”。2004年,韩寒、郭敬明旋风般挤进了《福布斯》公布的“中国名人榜”。 

    春树,这个曾经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的女孩,在接受央视《面对面》采访时,被认为是“一个有勇气、有斗志的人”。她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北京娃娃》版权已卖到美国、英国、西班牙、荷兰、意大利、日本、德国、香港、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还有被称为“少年沈从文”的李傻傻,获得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4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的张悦然…… 

    统计数据显示,从1999年以来,多家出版社已为“80后”作家出版数目庞大的作品,并且迅速占据了中国文学图书市场,与现当代作家作品平分秋色。 

    而在“80后”作家狂飙突进的时候,问题似乎更容易显露出来。他们的作品通常被划入“青春文学”的范畴,被认为是“一次性文化消费品”“文学快餐”,文学评论界往往对其不屑一顾,认为缺乏社会阅历的“80后”作家无法与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大家相媲美。 

    “80后”写作群体的市场化、高产化、娱乐化趋向恐怕是造成他们当前窘境的根源。文学与市场总是存在矛盾的,而“80后”作品总是契合市场的需求,一味打造畅销书,恐怕只会让他们在发散短暂的光华之后匆匆谢幕;高产化作为市场化的后遗症之一,也愈演愈烈,之前,“闪电作家”赵凝曾创造过两年出13部小说的纪录,但这个成绩很快被“80后”小将郭妮打破——她用1个月写了两本书!这样短的时间可以写出什么样的小说?相互模仿和文字注水无疑是高产的帮手;相较于上一代的前辈,“80后”作家个性更张扬,在创作中,他们制造并实现自己的“青春欲望”,热衷于扮演文化明星的角色,然而文学需要阅历和积淀,炒作并不是文学发展的方向。 

    这些因素让部分“80后”作家停留在“文学票友”的层面,让他们徘徊在文坛的边缘,急急而不得入。对于“80后”作家创作缺乏深度、缺乏底蕴,主流媒体曾戏言:今天的“80后”青春文学已经俗不可耐了,他们的小说也就简单的3种——见了面就打,那叫武侠小说;见了面就说我爱你,那叫言情小说;见了面说啥也听不懂,那叫现代小说。 

    批评家吴秉杰认为:“80后写作有想像,有游戏精神,有梦幻,这些都值得肯定;但是在他们的小说里,看不到未来,这是一个困境。”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