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数字鸿沟” 网络作家走进鲁迅文学院

  碰撞

  网络文学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似乎就和传统文学阵营有所疏离和对立。在传统文学界眼里,粗糙的网络作品难登文学的大雅之堂;而在网络作家看来,传统文学界高高在上的精英姿态与网络的平民气氛格格不入。彼此的陌生感让它们隔着“数字鸿沟”远远地互相打量,目光犹疑而闪烁。

  但到了2010年1月底,随着第二批20位网络文学作家从中国作协下属鲁迅文学院的培训班结业,二者之间那道看不见的“数字鸿沟”似乎已经消失,双方对于彼此的合作都深感满意和兴奋。这样的结果,对于熟悉中国文学界的人而言未免有些出乎预料。

  这批20位网络作家是中文在线下属文学网站17K从上万名申请者中遴选出来的,10天的培训费用由网站负责。“开始我们在网上公布这个消息的时候,许多作者都认为是个假新闻或者恶作剧,他们根本不相信主流文学界的最高殿堂竟然会向网络文学打开大门。”中文在线总裁童之磊说,“只是当20位入围作者的名单最终确定后,大家才惊呼这事儿竟然是真的。”

  一位入选的网络作者对童之磊说,平时总觉得自己在网上写作是不务正业,羞于向父母启齿,这次拿到录取通知书后,他对父母说:“我做的这件事是有意义的。”一位吉林的网络作者是位残疾人,平时在网站上非常活跃,但是大家网上来网上去,从未见过面。当他坐着轮椅出现在鲁迅文学院的门口时,童之磊说自己既吃惊又感动。这位网名叫“李子燕”的网络作者说:“这是我一生难得的机遇,无论如何我也要来。”

  “我们与网络作家曾经有很大隔膜。但是一接触,大家发现,我们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描对本报记者说,“其实,我们都是文学理想的忠实信徒。”在白描看来,“网络文学作家的最大优势就是想象力非常丰富,写作非常自由。这些网络作家虽然年轻,基本是80后,但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不乏硕士、博士。不过弱点也同样明显。”白描说,“普遍缺乏走向经典的文学意识,对现实关注不够,对大众和小我之间的关系把握得不是很好。”

  其实,只要看一看各大文学网站上热门的作品就可以知道白描的评价恰如其分。网络受众的低龄化和大众化特点决定了最能吸引眼球的必然是玄幻、探险、情感类的作品。年轻的网络写手们囿于阅历,难以对现实做深度开掘。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评论家胡平说:“缺乏必要的文学训练和严格的文学生活是他们的普遍共性。”

  “因此,我们在课程上做了有针对性的设置。”胡平介绍说,这些课程包括国情文化、文学态势、作家的素质与培养、小说创作谈、创作知识与创作技巧等十几门。为学员们授课的教师包括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蒋子龙,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作家曹文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副局长、中国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主任刘正荣,文学评论家、沈阳师大教授贺绍俊等。这样的课程和师资令网络作家们耳目一新。

  改变

  网名“费丽珠”的林静参加了本次培训班,她说:“从前我们在网上码字,不论是出于混口饭吃,还是兴趣爱好,或一时的情感抒发,总之,那时的我们只是想着我们的小说,或者说我们所码出的字能给我们自己带来什么,而从未想过、期待过,它们能给读者,或者说给这个社会带来什么,待大家看完小说之后,还能在他们的心里留下些什么。”

  在培训班上,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文学评论家施战军的一番话深深打动了林静:“文学应该是有机的有养分的,而不是一堆坏死了的垃圾,垃圾只能给四周带来污染而不是生机。文学的主题应该是生、死、爱,不论是怎样的小说,写的都不外乎这些。”

  林静说:“我希望以后我们的小说,不论是怎样的体裁,能对真、善、美的思想进行传播,能让读者看完我们的小说后心中变得洁净美丽、阳光灿烂,不论现实社会中有多少坎坷,都有勇气去面对去克服。让我们的小说通过网络走近人们心中,成为一种精神支柱。”

  改变的不仅仅是网络作家。网络文学的崛起已经悄然改变了中国文坛的版图。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作家的队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往作家普遍都是作协会员,这些作家一直是中国文学创作的主力。但现在非作协会员写作的比例已经很大了,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网络作家。胡平说:“从网络文学出现之日起,文学的概念就发生了变化,许多以前认为不属于文学版图的内容和形式加入进来,文学有了泛化的倾向。”

  对于文学格局的这种变化,中国作协表现得开放而开明,当年明月、千里烟、笑看云起等知名网络作家已经加入作协。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陈崎嵘表示,中国作协不能拒绝网络,否则就是“拒绝了青年、拒绝了发展、拒绝了未来”。白描透露,作协正在考虑把网络原创文学纳入评奖之中,未来将专门为网络文学设立一个奖项。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