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著作再版 领你温故知新

    《自然之数——数学想象的虚幻实境》则又被重新校对了一遍,译者还加注了少量的注解。比如说,书中的第19页谈到“加速度”的问题时,就添入了新的译者注。为什么一个简单的“加速度”概念要新添注解,潘涛解释说,看上去学术性很强,实际上其背后大有文章。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戴念祖,通过查阅中国古代的传统的科技文献,没有找到准确的加速度概念。因而注解中也摆出了北京大学力学系朱照宣教授的观点,他认为精确描述加速度概念的数学工具——圆锥曲线——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数学里也不存在,因而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近代科学体系没有能够在中国出现,所谓“李约瑟难题”亦属情理之中。

    此次再版“科学大师佳作系列”并不是简单地把原来出版的图书重新排版印刷。实际上这次再版经过了重新校订,出版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譬如某些书的后面加入原版图书的拓展读物的文献,而对于每本书的作者简介的信息也随之作了更新,让读者了解到每本书作者最新的信息。

    经典常销: 满足读者“味蕾”

    如今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再版图书的内容是否能跟不上时代的步调?能满足读者的“味蕾”呢?潘涛解释说,真正的经典著作不会过时,它们往往会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而沉淀下来,这类书籍都是常销书。

    从字面上,我们就能了解到“畅销书”与“常销书”的概念是大相径庭的,“畅销书”一段时间内会备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但不一定会像“常销书”般长期持续地被人们关注。作为“常销书”的“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也就有了将经典著作再版重印的意义。譬如说,“科学大师佳作系列”的作者们,既是当代科学前沿研究领域中享有盛誉的专家,又是成绩卓然的科普作家。其中的《自然之数》的作者伊恩·斯图尔特是英国沃里克大学数学教授,于2001年当选皇家学会会员。他写了60多种书,因其大量优秀的数学科普作品而享誉世界。

    此外,“科学大师佳作系列”的内容不仅涉及上个世纪末科学的诸多焦点和热点,还在整体上兼顾了学科的覆盖面,介绍了那个时代各个学科的情况,为读者提供了一幅人类研究的全景图卷,并对宇宙的演化、人类的起源等基本问题作了全面生动的阐述。卞毓麟在《漫话〈科学大师佳作系列〉》一文中曾评价道,“科学大师佳作系列”以简练而富于哲理的笔触,反映了世纪之交的科学前沿问题,在国际上影响甚广。

    以“开放人文”中科学人文系列里的已出版品种为例:《脑的进化——自我意识的创生》的作者约翰·C·埃克尔斯是诺贝尔奖得主,这本书的内容几乎是他一辈子的研究结晶。《爱因斯坦奇迹年》的主编,亦曾经是“爱因斯坦文稿计划”的主编。《现代世界中的数学》(上海教育出版社)的主编克莱因,是数学史名著《古今数学思想》的作者。

    再如,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文版《世界科学技术通史》的原著,是美国哈佛大学等高校非常流行的一本教科书。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国盛非常欣赏《世界科学技术通史》一书,上公开课就用它做教材。潘涛觉得,我国非常缺少这种全球视野的科技通史,此书当属科技通史方面的更新换代之作,所以把它收入“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中“开放人文”中的科学人文系列是很有意义的。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中涉及科学人文的每本书的选题都是精选的,几乎都是遴选某个学科的权威著作,如《数学与自然科学之哲学》(外尔著)、《科学技术学导论》、《复杂性》、《科学及其编造》、《病因何在》,以此保证图书的质量和水准,属于中高级科普。

    潘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很多好书长期没有再版的机会,致使现在很多读者很难找到多年前的精品书,这样的出版、发行业态是不大正常的。因为有一些经受住考验的书仍然有再版的价值,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意义》、外尔的《对称》。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教授刘华杰曾说过,在国外,真正的好书20年、50年之后还能买到,一个优秀民族其文化太快速更新就不是文化了。常销书应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是本身的质量,另一方面是出版发行的体制,常销书应该是两个方面的结合。精品书并不是卖一段时间就过去了、被人们所遗忘了,而是不断有学生进入这个领域需要阅读这类书籍。现在进行系列重组,是使以前不容易再版的单本书有可能再与读者见面。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刘兵也认为,一些有文化品位的书,在市场上不是特别的畅销,但有其自身的文化价值,比如曾收入到科学人文系列中的普里戈金的《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上海译文出版社)就有过几度销售高峰,而它的再版重印使得读者群走向稳定。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