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难临头,是去是留,谁来维系?双方进行了一轮艰难抉择,最终是许氏选择离开。许氏的离开同时代表着由其引入的投资方的撤资意志,席氏再次陷入困顿境地。
第三次融资:与天卷的“同床异梦”
无可争辩的一个事实是,这是一次互有所谋的合作。
融资无望,短期内几乎看不到什么利益,加之内部治理观念矛盾日益加深,这种合并亦在一年之后草草告结。
2001年11月,数度辗转引资均不能结成硕果的席殊公司与香港天卷控股有限公司高调合并,创立天卷席殊控股有限公司,席氏出任总裁。在这一起被当时媒体誉的为中国民营书业第一购并案中,合作双方以“双剑合璧”的姿态出现在公众视野里。显然,席氏一手控制的席殊书屋体系此时依然以一副强势企业的面孔在资本市场里舞动长袖,外界或许并不清楚,席氏此时已然债台高筑、举步维艰。
据调查,香港天卷控股是北京天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设于海外的一个壳公司。上世纪90年代,北京天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由一些创始人投资和风险投资在互联网企业的基础上组建运营,走的是互联网模式,涉及的却是图书业。
天卷的全部业务网络均在国内编织,在与席氏合作前后则正处于其巅峰期,业务链覆盖全国多数省份。但是局中人士透露,天卷在运营中亦有不小困难。
是何原因促使双方互相吸引?合并当年,席氏曾向国内媒体一语道破此中天机。他表示,北京天卷是业界颇有实力的中盘商,在图书批销领域占据相当地位,有一套非常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理念;天卷控股的国际背景、基础团队的国际化、畅通的融资渠道以及手中的大笔现金,都是珍贵资源。
此外,天卷当时的库存书业务亦是自有特色业务之一,天卷可以以较低价格自出版社买进库存书,再通过书店对下游批发商销售。“席殊当时的连锁有一定规模和业务基础,天卷也有一些自己的业务和融资背景,双方都认为可以合作。”局中人士说。
无可争辩的一个事实是,这是一次互有所谋的合作。在天卷一方,彼时互联网正陷于低谷,若想进一步融资和扩张,单凭一己之力,时间、难度均不小。“如果有一个全国连锁的平台,概念上可能会好一点。”但是,这种被局中人士称为“弱弱联合”的举动未能取得理想进展,在资本运作方面,短时间内没有很快见到成果。
融资无望,短期内几乎看不到什么利益,加之内部治理观念矛盾日益加深,这种合并亦在一年之后草草告结。局中人士称,两个企业有着各自不同的成长轨迹,这注定有着不可弥合的分歧。关键之处在于,席氏掌控下的企业,只是他和他太太的家族王国,公司内部职员与构架均由亲属与同乡充任。而在北京成长起来的互联网企业天卷,则更为进步与现代一些,双方的观念冲突不可谓不严重。
分歧还出现在债务纠葛之中。天卷的到来,一个需要直接面对的问题是如何与席氏在庞杂的债务面前共同进退。此时,席氏的经营已经难以维持,现金流为负,不仅内部不能按时发放工资,且外债甚多,引资不得的同时,催债人频至,双方就此反复讨论债务安排问题,如何走出困境、要不要改革、如何改革成为不能回避的问题,却又久拖难决。
在此情况下,天卷亦曾如同许晖一样,有过收购席氏股权的念头。但在这一问题上,席氏似乎未有让步。及至后来,由于看不到短期内有解决债务的可能,又无法找到新的盈利契合点,双方的合作兴趣烟消云散,历时一年的合并就此悄无声息地解体。
第四次融资:与欧氏的“跨国婚姻”
欧氏称,在完成资金重组以后,新团队将优化和加强管理结构,以使席殊公司能够进入一个新的增长阶段。
但是好景不长,5个月之后,欧氏决定退出席殊公司,不再注入后续资金。
时隔两年以后,席氏再次高调亮相,与之一道由幕后走向台前的合作伙伴,是一位携带着纯外资血统的法国人欧吉业——法国图书出版行业、书店零售行业的专业人士,擅长图书经营和特许经营。
1953年出生的欧吉业,在法国管理过一家以特许经营系统发展的企业长达7年,将之从一家当地的小型汽车租赁公司发展成法国第四大汽车租赁企业。它的盈利状况使得公司总部能够在巴黎上市。
欧氏自诩对图书行业极度热爱,同时对图书出版和分销怀有兴趣,称一旦有可能,即会将职业取向和个人爱好结合起来。因此,他在法国先后成为了出版商和图书零售商,分别拥有两家出版社和两家书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