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殊 民营书业第一人今安在

    虽然席殊被国图执意冷落,但汤氏与之可谓“一见倾心”,双方有着高度默契的合作意愿。1999年,双方达成一项书面协议,汤氏将注资300万,收购席氏“三驾马车”之一好书俱乐部70%的股份,这意味,席氏将交出图书俱乐部的控股权,改由汤氏全权控股。交换条件在于,汤氏将拿出龙源网上书店的一部分股权与之置换,席氏成为龙源的一席股东,但未控股,同时,席氏还将获得一部分资金补偿。

  这桩交易可谓双方互为瞩意。汤氏表示,好书俱乐部拥有遍布全国的超过10万名会员,这是一个庞大的客户群,对龙源的发展有着资源互补优势。而当时的席氏,资金链明显紧张。汤氏的介入,可以补充资金断档。

  合作协议达成之后,根据约定时间表,汤氏对席氏展开合作前夕的调查,试图弄清席氏的全部家底。据一些初步调查结果表明,席氏的实际情况与口头表述存在差异,诸如俱乐部会员的数量、各项资产的有无等。该项调查进行中,汤氏没有将资金尽数注入,而是只投入了一笔10多万元的前期开办费。“他可能欠了出版社很多钱,我也是后来才知道。”汤氏说。是年底,在调查尚未全面告毕之时,汤氏回到加拿大过圣诞节。在此前后,席氏应邀出席在北京举行的一个论坛,席间结识了MyWeb中国区董事总经理许晖,双方一拍即合,稍后即高调宣布合作。龙源与席氏的合作由此意外搁浅。

    第二次融资:与许氏的短暂“蜜月”

  一时之间,“鼠标加水泥”,用互联网运营思维去改造传统产业,成为许、席“联姻”的业界佳话。但是,这段佳话仅仅只演绎了不到半年时间,即告完结。

  “禁书事件”似乎是促使这段美妙合作瞬间破裂的一个导火索。

  许晖,江西省南昌市人。1990年自武汉大学管理学院毕业,后进入南昌市科委任职。一年之后,许晖毅然离开南昌返回武汉,在导师的帮助下进入证券业,操弄实务,潜心修习,由此崭露头角。

  在武汉,许晖先后筹备了一家证券公司和一个股份公司协会,并得以进入政府全面控制的江汉公司担任管理层职务。1992年,一批海外投资人访问江汉公司,公司内唯一深谙实务的许晖被推向前台。稍后,海外投资人团队中有成员游说许晖与之合作,共同投资城市信用社。背倚雄厚的海外资本,许晖很快通过关系拿到了组建两家城市信用社的批文。后来,这两家信用社被当地的城市合作银行全盘收购。

  之后,许晖经由投资信用社时期结交的一位海外投资人的引荐,加入MyWeb,出任该公司的中国区董事总经理——这是一家以经营网络电视业务为主的海外上市公司。1999年,全球互联网迎来泡沫波峰,许氏建议公司董事会利用被高估的价值去收购传统产业,但该项建议并未获得通过。是年12月,许氏在一次演讲间隙得识同为江西籍的席殊,经过初步交流,对之颇有认同。彼时席氏正遇资金吃紧,情状上下无着,意欲寻求解决策略。据许氏回忆,最初他只是给席氏提出一些建议,但是余兴未消,继而有意为之寻觅有资金筹集能力的合作伙伴。

  在许氏的眼中,席氏的经营方向与他主张MyWeb走实务商业路线的设想是可以吻合对接的,但考虑到若要求公司与之合作,短期几乎不可能获得股东决议通过,因此,许氏决定先行个人出资收购席氏的一部分股权。此后,许氏向MyWeb递交辞呈,卸下中国区董事总经理一职。

  许氏说,因受亚马逊模式的影响过甚,当时有在电子商务领域一展拳脚的抱负。席氏的适时出现,使他萌生了进入图书领域一探究竟的念头。

  抱持这样一种愿望,许氏介入了席氏的事业。新资方注入资金后,双方各持50%的股份,许氏出掌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席氏担任总裁。北京席殊书屋有限公司亦由此变更为北京旌旗席殊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简单的名称更替背后,预示席殊书屋体系旧有的商业模式正被悉数改写,而这种改写由许氏一手主推。

    许氏本人亦承认,在他大刀阔斧的整合之下,原来的席殊书屋到后来“已不是席殊书屋了”。这种商业模式的更替意味着许氏风格正在逐步崛起并确立其核心地位,而其得以确立的基础无外乎是建立在席氏模式的旁落之上的。

  许氏向席殊书屋注入资金之后,围绕在许氏周遭的投资人随之跟进,原席氏长期紧绷行将崩裂的资金链即刻获得缓释。据许氏透露,他介入半年之后,一个投资方的2000万美金很快注入海外账户,境外一些投资方也表示了投资意向。

  一时之间,“鼠标加水泥”,用互联网运营思维去改造传统产业,成为许、席“联姻”的业界佳话。但是,这段佳话仅仅只演绎了不到半年时间即告完结。

  “禁书事件”似乎是促使这段美妙合作瞬间破裂的一个导火索。1999年5月,席殊公司自没有图书经营批发权的一位书商手中批到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的《沉沦的圣殿》540册。在此之前,新疆新闻出版局即向全国发出过禁止销售该书的规定。但席殊公司尚不知情,仍将此书评为当年的“十大好书”。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法规处翌年做出了吊销北京旌旗席殊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书刊经营许可证的决定。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