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对加盟店、内部职员的债务亦竞相堆积。旌旗席殊曾与加盟店达成协议,若供货中断或经营难以维系,加盟店可以申请退出加盟体系,总部亦会退清铺货款及相应款项。但据笔者调查,该项协议一直不能如实兑现,主要分布于中国地级市、县级市的多数门店在近几年间陆续加入退款行列。“1万块钱还是分4、5次退完的”,2003年的一位加盟商说。由于外部债务的困扰,旌旗席殊内部职员的工资亦出现青黄不接。一位据称被拖欠了几万元的前职员告诉笔者,在他离开公司的最后几个月,公司工资偿付出现断档,很多员工持续数月未能取得工资。另一些职员在离开之后,旋即将旌旗席殊及其法人代表席氏推上被告席,要求席氏履行工资偿付义务。
漩涡成因之二:盲目扩张——深陷泥潭
导致席氏债务频生、接连溃败的不只是笨拙不灵的连锁模式,以三驾马车(连锁店、俱乐部、网络书店)著称的“席殊书屋”体系,和将整个图书连锁商业在中国各地快速复制,也使席氏日益在资金困局中泥足深陷、不得解脱。
一切均与闪电般的扩张有关。据悉,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历过短暂积累与蓄势之后,席氏即开始广泛推行自己的连锁模式,这为“席殊书屋”整个后续发展埋下隐患。及至后来,自有资金实力愈显孱弱不继,资金链条始终处于一种难以维系的不稳状态。
“前期资金不足,总是要想办法快速引入运转资金。”一位追随席氏南下北上创业奔波的旌旗席殊原内部人士告诉笔者。在此前后的近10年间,席氏屡屡尝试摆脱资金束缚。由于银行面向民营书店的谨慎贷款控制,故向银行融资的大门一直不得叩启。不甘受制于资金困局的席氏转而奋起寻觅风险投资或战略合伙人,力图借助外来资金挽颓势于即倒,但此种努力经过曲折反复,结果不甚理想。
挣脱困境的4次融资
自1999年至2005年的短短7年时间,席氏前后主要融资共计达4次之多。而这4次融资,或者不了了之,或者以失败落幕。
第一次融资:与龙源的无果“恋情”
据一些初步调查结果表明,席氏的实际情况与口头表述存在差异。“他可能欠了出版社很多钱,我也是后来才知道。”
1999年9月,席氏试图引入加拿大龙源国际集团的资金,共同合作创立彼时号称中国最大的龙源席殊网上图书俱乐部。此项合作若得以展开,中国第一个网上书店将横空出世。翌年春天,席氏在接受媒体访问时称,龙源实非大投资人,经过反复磋商,双方只谈成了一笔300万元的最低投入资金,并商定,龙源回加拿大融资,而席氏则在国内筹备网站开通事宜,资金将在3个月内每月打入100万,网站将在2000年1月开通。但在此后,一直不见加拿大方面的资金到位,合作由之取消。
然而,笔者获悉,此项已经通过书面协议的合作之所以流产,事实上另有隐情。
龙源国际集团成立于1997年,总部设在加拿大多伦多,旗下拥有一家出版社、一个国际书网和一个中文期刊网,号称是一家以北美和中国为基地,面向全球的文化信息集团,主要业务以向海内外出售电子刊物内容为主,40%的营收来自海外。
龙源集团实际控制人为加籍华人汤潮、穆广菊夫妇。汤潮原籍甘肃省酒泉市,1978年由四川外语学院被作为首批公派留学生选送至加拿大约克大学留学,1981年学成归国,在北京师范大学执教。1986年复又赴加,执教于约克大学。5年之后,汤辞去大学教务,改行从商。1991年,汤氏在加拿大创办了中国制造集团,业务涉及中、加市场的商贸往来,彼时颇有影响,亦为汤氏归国创业埋下根基。
1992年春节,汤氏携资进入中国海南,与中国银行驻海南地方分支机构及另一位当地商界人士共同出资组建当时海南最大的一家房地产公司,从事房地产投资经营。该次组合的三方颇不寻常,被外界誉为岛内“三龙”。之前数年,海南经历过一次房地产泡沫破灭,市场趋于低潮,土地过度廉价。汤氏自诩具有战略眼光,彼时海南地价贱卖到70元每平方米,“三龙”公司大肆圈地,以炒卖土地为务。到1993年,岛内地价每平方米狂飙至12000元,“三龙”趁势抛售,转眼便暴得财富。如是数番辗转,汤氏却自心底里表示不喜欢,他说,“总觉得有一种投机致富的感觉,不是真正的劳动致富。”
时至1997年,汤氏斥资2000万于加拿大建立龙源集团,转而将所有精力倾注到毕生衷情的龙源书业上,通过互联网着手经营自认为稀缺且高价值的中文书刊内容阅读供应服务。汤氏拿出当年圈地的魄力,圈下一批国内书刊资源,与之达成合作协议,将他们的电子版内容通过网络平台有偿发布给读者。
此后,汤氏规划在中国建设自己的图书网络。在他的计划当中,需要找至少这样两个主体进行合作,一方是国有背景的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因其具备强势背景与政策优势,另一方则是在汤氏看来系出民营但富有经验的席殊。据汤氏称,国际图书总公司当时对共同投资建设网络书店表示了浓厚兴趣,但对于席殊持不小的意见,主张将之排除出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