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企业理论

著名女经济学家彭罗斯(Edith Penrose)逝世已逾十年,这本《企业成长理论》出版也有四十多年了。在知识飞速更新的今天,四十多年前的书实在算不得“前沿”。要知道近半个世纪以来,所谓的“企业理论”已经获得极大发展,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篇论文在学报上发表,数以万计的人靠这个题目获得博士学位。可今天仍有很多学者和企业家在研究彭罗斯,研究这本半个世纪前的杰作。 

企业并不是很古老东西。严格说起来,企业真正变成经济活动的核心单位,那不过是一两百年的事。直到十九世纪末,一些敏感的经济学家才意识到应该把经济分析的重心从国家转移到企业,从国家战略转向企业策略,从财政、货币理论转向企业理论。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是第一本为企业理论提供基本分析工具的著作,进而提出了“企业家精神”这个核心概念。

让我们先把目光投向美国,大量的企业成长实例发生在这里,真正的企业理论也在这里孕育。现在很少有人知道鼎鼎有名哈佛大学当年目标之一是成为一所管理学院,它在1908成立商学院,首次招收MBA,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也最早在这里教授。理论与实践同步,这种实用主义态度是哈佛大学乃至全美国得以生发出企业理论的土壤。本来只有极少数人有机会变成政治家,管理和设计一国的发展路径。可随着企业成为实际经济的主体,越来越多的人可能参与企业管理,至少开始关心企业管理的事务,故而规范化系统化的企业理论也变得重要起来。

哈佛的张伯伦在30年代研究了“不完全竞争理论”,开始把企业理论引向一条抽象和模型化的道路,新古典理论只有在那样的环境里才大有可为。而德鲁克则继承奥地利学派的传统,结合多年的实际观察写下了《管理的实践》,从实际操作和管理的角度讨论企业性质。到了20世纪50年代,这两派的企业理论算是彻底决裂,分道扬镳了。经济学院里,学者们用新古典工具研究企业发展,彭罗斯称之为“从外部研究企业”,因为它往往把企业视为一个经济行动者,理性而又一致,无视企业内部的摩擦消耗。在商学院里,则普遍使用德鲁克式的方法来研究企业,注重个人行为、绩效、组织关系等,是“从内部研究企业”,却非常模糊,不能精确分析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博弈。 

彭罗斯的思考就是从这两条进路各自缺点出发,试图走出第三条自己的路。她知道,当时名不见经传的英国大学生科斯在1937年发表了一篇短文,名叫“企业的性质”。科斯的这篇文章一举打破传统的内部-外部两分的企业研究。他指出,企业与市场的边界由交易费用决定,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有着天然的亲近关系,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所以我们不可能单纯地把企业和它的内部层级与外部竞争割裂出来看。企业理论、价格理论、管理学、制度经济学,就应该是一整套相互包容的学问。 

理查森也认为,企业事实上不是市场交易海洋中的某个岛屿,它本身是一个包含直接竞争对手、有特殊关系的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者以及消费者所组成的网络的一部分,通常是因为个人、组织机构、其它企业或者政府的特殊关系而存在。研究企业就必须研究整个市场网络,研究社会,研究制度。企业成长理论,放大了看,必定也是社会发展理论。 

当然从微观来看,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更有效地配置资源。彭罗斯的风格脚踏实地,她的研究进路就被人称作“基于资源视角”的进路,细致又不沦于琐碎。可是哪些才是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资金,人力,技术?不错,这些资源都很关键,可重中之重是配置这些资源的能力,也就是企业家的管理能力。比起资金或者技术来,企业家精神是企业乃至整个社会都最稀缺的资源。企业家精神维持着企业的活力,熊彼特更是认为,企业家精神创造性地毁灭着腐朽的社会制度,是一切社会变动的基本力量。 

企业的发展壮大可能有两种来源。一种是企业之间的并购,另一种则是内部的驱动,后者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而企业家精神并不单纯表现为对外冒险、破坏旧秩序和创造新模式,还表现在创造性地整合、利用、协调现有资源,使现有资源释放出更大的能量。甚至企业家对企业的改造未必要用企业扩张来体现,也可以是企业经营模式多元化、生产能力更稳健、生产模式更有效等等。企业家必须上看国际国内环境,下知生产管理细节,把真正的“精神”注入企业,才能使它获得真正的成长。 

    要用几个案例来阐明企业发展理论是比较困难的。因为社会中的知识不断在进步,永远有技术创新,企业要在一浪又一浪的创新大潮中屹立不倒是极为困难的。故而产业经济学家总是说,企业也有它们的“生命周期”。回头看看,百余年前在华尔街股价名列前茅的企业,现在已经寥寥无几了。 

通用电机公司堪称其中的异数。早在五十年前,它的优异表现就引起经济学家们的注意,而它至今仍是美国最重要的工业企业之一。管理学教父德鲁克曾花费多年时间研究过它的管理结构,而彭罗斯在这本书里则从企业创新的角度对它进行了剖析。 

通用电机公司的基本理念是生产多样化。它从一些最基础的工业品起家,然后在原有基础上开拓新市场,拉长产品线,促使新产品成长最终脱离原型。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