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音像产品销售热点转向

  以“百家讲坛”为代表的社科文史类、培训管理类、影视热播剧等点亮了音像销售市场,发烧友CD市场潜力尚待开发。 

  你对音像制品销售前景乐观吗?

  重庆新华书店集团连锁经营公司音像采购中心副经理朱明的回答是肯定的。“虽然受网络下载、MP3播放器等因素的影响,音像制品市场呈现出下滑趋势,我们对此也很困扰;但最近市场上仍出现了一些新的主力军,让我们看到了音像销售市场的潜力。”
  支持朱明这一说法的人不少,包括地面书店和网上书店的相关负责人。在市场整体情况下滑的同时,大家发现,“这个市场并非无药可救”:宣扬传统文化的社科人文类、企业培训管理类、生活百科类音像制品,是目前各大图书卖场音像销售的主力;影视DVD、经典发烧音像作品也成为音像市场的新亮点。
  
    载体变化  流行音乐风光难再

  据说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家内地中心城市书店能将港台“四大天王”的每张专辑售出4万余盒磁带;而现在,就算是“小天王”周杰伦的全新专辑,书店也很难保证销量过万张。
  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图书音像连锁公司音像业务中心副经理邱志萍指出,目前业界普遍反映的“音像制品市场下滑”,其实主要是针对流行音乐,“这类音像制品销售下滑很厉害”。2006年,安徽新华采购的流行音乐音像总量、品种不少,但每个品种的订货基数都不大。周杰伦的新唱片面世,业务中心破例组织了数千套货源,结果没有想象中那么热销。“大批量进货,产生了很多后遗症,现在我们甚至不敢跟音像发行公司报(订)数了。”
  除了教学音像带,流行音乐曾是支撑书店音像制品经营的重要元素。但采访中,仅有长春联合书城负责音像产品采购的刘洋表示,流行音乐的销量仍较为可观;大多数采访对象都认为,“流行音乐已经没落”。
  邱志萍认为,对流行音乐制品冲击最大的,就是消费群的消费渠道和音像制品本身的载体发生了根本变化。流行音乐的核心消费群,是追求时尚的青少年,随着网络下载技术的便捷度提高,这些人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也相应提高;加上各种型号的MP3也不再是奢侈品,几乎可以人手一个,他们对流行音乐的消费习惯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摆在书店里的音像制品已经有点不合时宜”。
  朱明指出,流行音乐销售市场的没落,与上游资源的萎缩也有关。一方面,载体越来越多样化;另一方面,如果算上版权费、人工成本、VCD成本等,制作一张成品的流行音乐碟成本无法压缩,原本生产流行音乐大碟的商人们,也就纷纷掉头转向了。
  
    此消彼长  音像市场新流涌动

  虽然如今流行音乐类音像制品已不再有往日的风光,但在各家卖场看来,“市场里涌动着好几股新鲜的力量”,音像市场的前景仍然大有可为。

  ◆传统文化重新爆发
  代表音像制品:“百家讲坛”系列、《大国崛起》、《再说长江》、“儿童经典诵读”系列
  潜力指数:★★★☆

  核心消费群: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中老年,注重学生素质教育的家长
  近来在各大书店的音像制品销售排行榜前三甲中,几乎必有“百家讲坛”系列。邱志萍认为,“百家讲坛”“特别适合”大中型城市书店,因为这种产品对应了大中型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品味。据她介绍,“百家讲坛”系列每当有新品面世,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图书音像连锁公司音像业务中心就会积极组织货源,“一般都有几千套”,很受中心连锁门店的欢迎。“第一次进货往往很快就能被消化,所以还会追加货源,每个店每次追加的数量也不算少,少则30张,多则60张。”
  成都总府图书音像城经理刘鸿燕介绍,作为四川省最大的音像制品零售卖场,“百家讲坛”系列的销售也是2006年以来效果非常明显的,累计销售码洋已达300万元。重庆新华书店集团连锁经营公司音像采购中心的数据则显示,“百家讲坛”系列在集团各连锁门市累计销售额已超过55万元,《大国崛起》销量近2000张,《再说长江》也销售了1700余张。
  除了这些产品的电视、图书等多元产品形态对音像制品的带动外,朱明认为这些产品选择的题材,也是促使其热销的一个关键因素。
  以“百家讲坛”为例,该系列立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从“四大名著”到孔孟老庄,加上现代方式的解读,较之于相对呆板的纯文字,这种方式使对传统文化有兴趣的大众,终于有机会轻轻松松“亲近经典”。相对于旧社会私塾先生“之乎者也”式的讲解,易中天、于丹等人的讲解,也彰显了个性。借助电视媒体,这些学者成为大众熟悉的学术明星;明星效应进而也刺激了大众对相关产品的消费热情。
  刘鸿燕认为,传统文化经典中往往还带有一定的励志成分,教人修身养性,对提升人的素养很有帮助。所以很多注重孩子素质教育的家长,也会到书城购买一些经典音像制品,带动了“儿童经典诵读”系列等国学经典的销售。随着素质教育的加强,刘鸿燕表示,国学等中小学素质教育类音像制品市场潜力很看好。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