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年》译本序

    西穆尔丹是下层平民出身的教士,早年作为郭万的启蒙老师,他在这个孩子身上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他和他的学生的分离曾经使他异常痛苦。大革命的洪流使他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急流旋涡。他对封建专制制度充满强烈的恨,对共和军战士及一般贫苦群众却怀有深深的爱。他懂得对敌人就必须有一副铁石心肠,而不能优柔寡断,心慈手软,那样只会贻害革命。他说:“革命有一个敌人,就是旧世界,革命对旧世界就要冷酷无情。”他在被委任为公安委员会的特派员的时候坚定地表示:“假如交给我的那个共和党首领犯了过错,我就把他处死。”他最后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但在他毫不踌躇地判处郭万死刑后,他才真正感到法律的残酷和无情,他才开始意识到革命是多么复杂和令人难以置信,革命暴力居然会变成一把既对敌人又对自己的双刃剑。雨果按照自己的人道主义理想,肯定西穆尔丹坚决革命的积极一面,但是也通过他的不幸结局,批判了一味盲目使用暴力,不会灵活处置的革命者。
    《九三年》的结尾素来引起人们的争论.雨果安排这样的结局一方面自然是为了追求浪漫主义的效果,使故事发展曲折动人,在读者思想上引起波澜;另一方面却也为了阐述长期以来他个人对革命、暴力及人道的思考和探索。雨果认为革命需要暴力,但是暴力并非万能,因为革命不仅仅是在肉体上消灭敌人,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和道义上战胜敌人。这就需要人道的力量。只有人道的力量才能战胜邪恶,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他相信善就在恶的旁边,它们相伴而生,而且善最终必然战胜恶,人性一定会复归。基于这种观点,残酷的斗争在天真烂漫的孩子面前土崩瓦解,坚强的意志让位于温柔的心灵。已从暗道逃出城堡的朗德纳克,在听到眼见自己的亲生骨肉快要葬身火海的米歇尔·弗莱沙尔的悲号后,动了恻隐之心,竟然不顾个人安危,返回城堡救出三个孩子;郭万置革命利益于不顾,情愿用自己的头颅换取朗德纳克的生命;西穆尔丹虽然是毫不妥协的革命原则的化身,但是内心却爱郭万胜于一切,郭万人头落地,他也开枪自尽。
    《九三年》是雨果的写作艺术达到炉火纯青地步的产物。它的篇幅虽然不像雨果的其他几部长篇小说那么大,但结构却颇为完善,情节发展也很紧凑,很少有什么枝蔓繁冗之处,充分显示出雨果晚年圆熟的艺术技巧。小说的第一第二部为全书确定了背景和框架,给此后的故事发展作好铺垫。在第三部中,三个主要人物终于在拉图尔格的攻防战中正面相遇,此后节奏明显加快,情节起伏跌宕,一步步导向那撼动人心的结局。《九三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雨果一生思想的概括和总结,也是作者艺术形式最为完美成功的作品之一。
          
                                           叶尊
                                           二〇〇三年三月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