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与情人》译本序

  《儿子与情人》有多层面的丰富内容,粗略归纳,大概有四个“话题 ”:一,工业化和机器文明剥夺或扭曲了人性;二,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夫妻问、母子间、男女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三,人对人的精神占有;四,主人公要有个性,要“有志竟成”(当艺术家)就必须获得精神解放。劳伦斯用的是传统技巧,小说的结构模式却取决于人际关系属于何种性质。涉及到三种“爱”:保罗与母亲的“俄狄浦斯”之爱,保罗跟米丽亚姆的精神之恋(或心灵之恋),保罗跟克莱拉的占有之爱。这三种爱颇具破坏性,但其本身也“伤痕累累”,这大概跟保罗双亲的残缺婚姻不无关系,也跟双亲间的摩擦、斗争不无关系。生活中的这种斗争在“我们的曾祖母那里就开始了;到了祖母那一辈人斗争变激烈了;而到了我父母亲那一辈,这斗争成了生活中的主要因素。……我们现在明白了,我们的父辈被我们的母亲们斗败了,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母亲真知道什么是‘好’,而是因为我们的父亲们失去了本能中对生命之流和生命实体的控制”。劳伦斯为父辈(同样,既是劳伦斯的父辈也是保罗的父辈)的遭遇和失败而愤愤不平:“男人算是被撂倒了。一时问出现了繁荣,但是以他们的失败为代价的,接踵而来的就是灾难。灾难之根就是颓丧。男人颓丧了,英国男人,特别是矿工们颓丧。他们被出卖了,被打趴下了。” 
    研究者常以传统的“俄狄浦斯”学说解释《儿子与情人》里的母子之情,强调保罗“恋母”这一层面,却多少忽视了劳伦斯笔下一些人物的社会存在(或阶级属性)这另一层面。双亲间的冲突显然起因于“吞没了人与人最美的交流”的这条阶级“鸿沟”。保罗遇到感情困惑与难题(甚至包括他跟米丽亚姆和克莱拉的恋情纠葛),则起因于他归顺母亲的中产阶级道德价值和抱负而跟工人阶级分道扬镳。中产阶级(保罗的母亲在其中)“硬是让我(指劳伦斯,亦可转指保罗——引者)的某一部分停止转动”。而“我( 指劳伦斯,亦可转指保罗——引者)无法从我自己的阶级摇身一变进入中产阶级。我无论如何也不能为了中产阶级浅薄虚伪的精神自傲而抛弃我的激情、抛弃我与本阶级同胞之间、我与土地和生灵之间生就的血肉姻缘。……”威廉和保罗“靠母子间的互爱的驱策过日子”,到他们“成年时就不知怎么爱了,因为母亲在他们的生活中是最强有力的力量,把他们压制住了”。
    不错,这位母亲爱子如命。儿子们似乎也成了她实现理想(如幸福、成功、社会的尊重……)的手段,长子威廉夭亡难道不是其苦果之一?保罗的命运丝毫也不比哥哥强。母亲的“爱”几乎成了他认识生活之意义何在的唯一依据,连恋爱都要受其左右。每当他对其他女人产生感情或动了春心,总会自责内疚,认为是自己对母亲大逆不道。儿子们的感情、志向乃至性格都渐渐沦为了这母子之“爱”的附属品。保罗在这条有“礁石”的“ 爱河”里扑腾,能不心劳日拙? 
    此序只是译者拉拉杂杂写一点所想到的,聊表一孔之见。就此打住。

                                           译者
                                        2006年9月下旬 于武昌沙湖边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