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然的方式孕育人类之子

  也许,这些预测都有可能实现,但是人类在设计自己进化的时候必然会选择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方式。以人工生殖技术而言,只能是让其造福而不是祸害人类。

  比如,诞生了人类第一个试管婴儿的英国在今天就对人工生殖技术设置了种种限制,条件近乎严酷。英国人工妊娠专家最近提议,应当拒绝严重超重者进行人工妊娠,在对她们提供人工授精(IVF)之前,这些女性必须减肥。为此,英国国家卫生服务基金(NHS)出台一个新政策,不对超重和肥胖者提供由该基金资助的人工授精。英国生育协会(BFS)也建议拒绝动用NHS为身体指数达到并超过36的女性进行人工授精。而在此之前的NHS准则只规定对超重女性警告有健康危险,但并未发出不予治疗的禁令。

  BFS还指出,身体指数达到和超过29的女性在其进行人工授精之前应当实施严格的饮食和锻炼计划以减肥。因为肥胖女性很难受孕,而且更可能遇到健康问题。这一点在肥胖女性寻求不育治疗之前就应当对她们讲清楚。如今BFS已中止了对肥胖女性进行的生育治疗。

  另外,40岁以上的女性、单身女性、女同性恋夫妇和以前结婚已经有孩子的人都已排除在NHS资助的不育治疗之外。BFS认为他们当然了解人工授精的多样性,但是具体的方针应反映具体的卫生需求和优先原则。

  英国对人工生殖管理的这些新规定表明,人工生殖技术只是人类自然生殖技术的一种手段,既不能成为主流,也不能超越自然生育。人类当然只希望包括人工生殖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造福人类,而非祸害人类,甚至让人类异化。所以,无论是在今天或未来,人工生殖技术只不过是人类生殖中的特殊或个别情况,只有那些无法以自然方式生育的人才会求助于人工生殖技术。
  
  文化更能决定人类婚育的方向

  《礼物还是灾难》一书谈道,试管婴儿技术的冲击将使个体家庭走向消亡。平心而论,技术只是原因之一,而社会和人文因素才使得今天的不生育人群、丁克家庭和单亲家庭多了起来,即使是人造子宫、体外生殖方式的进一步完善和成熟具备了让人们彻底脱离生育、把女性从生育机器的角色中解放出来的可能,人们恐怕也很难抛弃传统的生儿育女的任务。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丁克”族逐渐在中国出现,一度成为时髦。然而,今天“丁克”家庭并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就连那些当初的“丁克”族们也放弃了自己曾经的选择。

  比如,杭州近几年30岁以上的高龄产妇数量逐渐增多。2005年浙江省人民医院共有700余名初产妇女,其中超过35周岁的高龄产妇有40名左右,比例超过5%。在浙江省妇幼保健医院、杭州市第一医院等大医院,这个比例可能还要高。

  天津市医疗卫生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也表明,2006年上半年来该市市内六区妇产科医院、各大医院产科接待的35岁以上产妇占总产妇数量的48%,其中不少是来自“丁克”族家庭。天津社会科学院的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表示要“丁克”的家庭,如今60%以上打算要孩子了。丁克家庭改变初衷的理由有三个:一是觉得夫妻感情趋于平淡了,需要个孩子进行调剂,以确保家庭关系更稳固;二是看到周围同龄人有孩子,有时很羡慕他们;三是觉得自己慢慢变老,确实需要有个孩子来延续自己的人生理想。然而,在这后面还有更为充分的理由:女性必然要生孩子才会有完整的人生和经验,也才会拥有更健康的生理和心理。

  这些情况表明,尽管《礼物还是灾难》一书提到的试管婴儿技术的冲击将使个体家庭走向消亡、人们生孩子的愿望和行为减少,但是技术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更多的社会和文化因素将决定着人类婚育和家庭发展的方向,更何况今天的人工生殖技术并不成熟。

  所以,《礼物还是灾难》一书提出、阐述和分析的种种问题并非是一个黑白分明、非此即彼的二维问题,可能还存在着第三种或第四种答案。人工生殖技术当然会冲击传统的家庭和男女性爱,但它还要受制于人类的智慧和文明设计,除非人类自己想毁灭自己。所以,幸福的钥匙掌握在人类自己的手中。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