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头对刚过去一年的书业情况作一番梳理无疑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每年由全球唯一提供中文图书零售数据连续跟踪服务的“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举办的报告会,照例会吸引众多业内人士和媒体的关注。在11日的报告会上,“开卷”副总经理孙庆国根据详实细致的数据,提出我国图书销售生命周期过短、虚构类图书所占比重过低、畅销书发行尚显乏力等话题,引起了出版界的强烈关注和回应。 流通存在较大问题 我国图书销售的生命周期过短,由于每年图书品种不断增长,利润天天都在摊薄。 我国图书流通存在较大问题,渠道不畅,绝大多数的书在出版当月不可能上市。图书出版后的1-3个月是最关键的动销期,很少有出版社能做到第一时间在全国书店布货,可以这么说,出版社的发行能力已经成为书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一本新书上市后,两三个月内达到销售高潮,随之而来的是销量飞快下降,而书店也不会给你那么长的时间,他们急切淘汰旧书,采购新书,所以读者们经常会发现,一年前、甚至是半年前出的书(名著经典除外)在书店里都很难找到,更别提两三年前的书了。孙庆国觉得,这正是出版极不成熟的表征。 出版思路还不够宽 孙庆国说,出版家范用在接受央视《大家》栏目采访时回忆当年出版《傅雷家书》十分畅销的情景,但他坦陈,这是文化人出给文化人看的书。中国出版的传统就是文化人出书给文化人看,这当然十分高尚,但仅仅抱守这样的观念是不够的,这是把大众排斥在外的思路。与之相反的是,在美国,书是出版商出给大众看的。孙庆国说,阅读取向有三个境界,一是修养阅读,它指向精英阅读、文化阅读,中国文化传统素来讲求“修身养性”,都是在这一取向上引导阅读;二是资讯阅读,它指向的是实用价值,比如升学、求职、考试等;三是愉悦阅读,它指向的是以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的阅读。而就我国目前的状况,愉悦阅读是图书业非常值得期待和具有挑战意义的。怎样通过与读者互动的方式,推动中国出版的大发展,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虚构类书比重太低 据悉,去年我国销售超过20万册以上的图书有11种,涉及出版社6个。但这一数据与出版大国还有明显的距离。以美国为例,美国去年百万册销量以上的图书有6种,50-100万册销量的28种。也就是说,我国在出版和发行畅销书方面的能力有待加强。 去年我国一年虚构类图书只占到7.5%,美国41.76%、德国31.5%、法国36.8%、英国31.4%。由此看来,成熟的出版业虚构类图书应该占多数,我国虚构类图书未来几年的出版空间将会非常巨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