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知天命 尽心任人事——上海古籍出版社五十周年社庆之际访总编辑赵昌平

  从1956年11月,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前身古典文学出版社成立,到今天作为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一员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上海古籍出版社已走过五十年的风雨历程。五十年来,上海古籍出版社始终保持全国专业古籍出版社中的佼佼者的地位,更以它的诸多精品图书,在专业研究者和普通读者心目中,奠定了其品牌地位。在上古社五十周年社庆前夕,记者采访了该社总编辑赵昌平先生。

    “对于已走过半个世纪风风雨雨的上古人而言,五十而知天命,就是应在发挥自己个性的同时,顺应出版社的本身规律。”回首五十年来的发展历程,面对新世纪更为复杂多变的出版形势,“坚持走专业化、团队化、品牌化的路线,是我们出版社的生命线。”赵昌平明确地说。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古籍出版社受到了诸多市场的考验。曾几何时,古籍出版业普遍处于落寞飘摇中。一时,关于要不要继续走古籍出版的专业化道路,成为争论的核心问题。很多人认为,古籍是夕阳产业,单靠古籍,出版社将无法生存,有人甚至提出要把社名中的“古籍”二字去掉,也有人建议做一个副牌,打擦边球,什么书赚钱出什么,走综合性出版的道路。

    当时的上古社领导层顶着很大的内外压力,坚持走专业化出版道路不动摇,但对一些想尝试新的出版领域的编辑,则给他们提供“试水”的机会。于是,人们惊讶地看到上海古籍出版社也出起了《莎士比亚全集》,办起了市民趣味的杂志《微型世界》……

    然而,种种“试水”经验,恰恰证明,对这家有着良好声誉的古籍专业出版社来说,轻易尝试新的领域,效果往往不一定见佳。赵昌平谈起两件对他震动蛮大的事。一次是他到上海书城,一位女性读者问他哪里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的《唐诗三百首》,当时书架上明明有其他出版社出的多种《唐诗三百首》,但她只愿意买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版本。还有一次他到杭州一家书店,“书架上古代方面的书籍,我社出的品种可谓琳璃满目,阵容可观,而外国图书专柜,任何版次的《莎士比亚全集》都有,唯独没有上海古籍的版本。因为读者不认可,发行者也不认可,他们认可的是我们的古籍专业类书。”

    读者和市场的反映告诉他们,只有加强品牌意识,发扬品牌效应,坚持自己的专业个性,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在出版系统,不是能赚钱就层次高、水平高。关键是出书的文化含量、文化水准,是不是长线书。由此,在各种诱惑前,需要沉得住气,定得下神。”如今的古籍出版业,“回归本业”已成为共识。上古社以其定力与远见,在这场重大的变革中,立稳了脚跟,为现在的健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近年来的上古社,始终保持着专业精品出版的优势,已成为海内外古代文学典籍出版的重镇。其标志性的出版物便是《中国古典文学丛书》。这套由当代学者整理的古代文学典籍丛书已出版85种,是上古社出版时间最长、学术含量最高、获奖最多、最能体现专业精品图书特色的大型丛书,也是体现新中国古籍整理出版成就的标志性项目。目前,上古社已形成9大选题块面:大型集成性资料、古籍整理、学术研究、文博画册、线装工具书以及多层次普及等等。在古籍这一块,诸如《四库全书》、《敦煌吐鲁番文献集成》、《全宋文》等等,广受好评。新世纪伊始,该社又开始全面进军近代领域,推出《中国近代文学丛书》,既把文学古籍的整理从古代拓展到近代,又从文学古籍的整理拓展到哲学、史学等方面。

    “古籍出版具有题材的恒久性、读者的普及性等特殊优势。古籍绝不是夕阳产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民族文化的复兴,古籍出版在今后将呈现繁荣态势。”赵昌平如是阐释他们的市场化下的专业理念:“回归本业,并不是抱残守缺,而是从自身特点出发,寻找地位,拓展空间。古籍题材虽是古老的,理念应是现代的。通过表述形态的更新,使有限的题材,化身千亿,光景常新。”

    如今,上海古籍出版社在坚持专业化的方向上,每年全社有百分之四十的编辑力量,从事“长线书”,即需要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才能完成的重大工程。同时他们继续内部的创新改革,使大中小选题做到了合理配置与互节互补。令赵昌平感到欣慰的是:今天的上海古籍出版社不仅在经济上走上良性循环之路,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带出一批年轻的出版人,学术之风荡漾全社上下。

    展望未来,赵昌平信心满怀:“我们是一群‘文化人',我们的信念是必须以文化意识来办出版产业,我们感谢前辈为我们留下的基业与经验,我们必将继往开来,知天命而任人事,开创‘上古社'又一个更光辉的十年!”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