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在中国的命运沉浮

    就在“四人帮”被捕的同年12月,许良英等翻译的《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首印25000册,但仅限于内部发行。据许良英的文章说,胡耀邦在第一卷出版后不久就通读了该书,他曾向中共中央组织部(《爱因斯坦在中国》中提到的是共青团,似不确)的干部推荐《爱因斯坦文集》,说书中的内容给了他很大启示。 

  1979年2月20日,一千多名中国科学家云集北京,庆祝爱因斯坦诞辰100周年。这次盛大集会的举办得到了邓小平的批准。爱因斯坦诞辰是3月14日,中国的纪念活动早了将近一个月,这是因为组织者有意要使中国的纪念活动在时间上早于其他国家,“以示更为重视”。 

  正像歌里唱的,“终点又回到起点,到现在才发觉”。经历了大约一个甲子的沉浮和轮回,爱因斯坦在中国的声誉又回到了他刚被介绍到中国时的起点上。同时,中国的科学终于可以摆脱政治干扰,轻松上阵了。 

  某种程度上,中国近现代科学的历史就是西方现代科学被引进到中国的历史,爱因斯坦在中国的命运沉浮正是这一历史的缩影。 

  杨振宁1993年在《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一文中写到,做科学工作的条件包括四项:才干(中国拥有千百万极聪明的青年)、纪律(中国人勤奋而有纪律)、决心(对科技重要性的全民认识)和经济支援。杨说:“中国在这个世纪[指20世纪——编者注]已经具备了前三项条件,到了下一个世纪将四者具备。”不过,我想,爱因斯坦在中国的遭遇告诉我们,还应该加上一项,那就是良好的学术环境——也许,这才是最重要的一个条件。而中国目前的学术环境并不能让人满意,行政力量在学术领域的过分介入、急功近利的学风、学术腐败和不端行为屡屡发生,等等,都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爱因斯坦在中国》写得非常扎实,其英文版受到了包括著名汉学家史景迁等人的好评。该书正文计225页,而小字印刷的注释即有70余页。在从英文版翻译改写成中文的过程中,作者又做了很多改进与增补。笔者注意到,作者引用的文献中,最新的是2006年2月17日《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的一篇文章。作者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赞扬。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中国科学史研究在2006年最重要的收获之一,而且,该书具备超越科学史学科的意义,并非专业科学史学者才有必要阅读。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