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难得的是骆先生在该书的最后一章对艾青诗歌艺术进行了相当专业的总结,指出诗人心灵情感个性三要素--对黑暗苦难的忧患感受、叛逆抗争的骚动情绪、自由光明的神圣信念。三要素决定了诗人的三个审美敏感区--土地、波浪、太阳。而三审美敏感区又汇成了其诗歌中由90个意象元件组成的意象三系列。骆先生的总结并未到此止步,他更深入地指出:“如果艾青直觉情绪的具体化所推延出来的只是上述三个意象系列,那他的诗是缺乏深度的。可贵的是艾青还对这三个意象系列作了本体义与象征义的延伸。……他的逻辑推延最后总要归结于人。”(P.455)可以看出,骆先生不仅对艾青一生的思想理出了头绪,找出了那根贯穿艾青一生的主线,还对其艺术进行了深入剖析,整理出更深层更高级的那根主线。从理论上来看,这一总结亦已站到人性的高度。这对今后评传类著述的写作具有某种典范性。 如何对待传主敏感的情爱生活,特别是像艾青这样情感丰富的诗人,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下,对评传作者多少是一种考验。骆先生较好地处理了这一道难题。留法期间那位灵动的波兰姑娘带给艾青终身的爱情火炬、艾青与发妻、远房表妹张竹如、与高灏、与女学生W、与俄语女翻译C、与高瑛数人前后之关系介绍得脉络清晰可触可摸,有利于读者完整地了解传主的一生。 稍觉不足的是1978年复出后的第六、七章,篇幅较长材料稍冗,不及前面数章精炼凝缩。不过,这也是骆先生对艾青之深爱所致,舍不得删削艾青最后岁月的种种辉煌。 骆先生本来就是一位诗人,因诗而爱上艾青,研究艾青。他写的《艾青评传》也带有诗一样的热情,语言上亦富有诗意美。合卷掩思,驻足窗前,远处东方明珠塔辉然耸立,宛如诗人永不褪色的形象。再识艾青,心潮激越。但对后人来说,《艾青评传》便是使他们通往诗人心灵的一座便捷之梁。 对骆先生来说,《艾青评传》是他一生痴迷艾青之果。积40余年而得此一果,实在算得上是真正的“劳动所得”。这也是我阅读此书时的另一份沉重。学问贵实,积累贵深,此其谓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