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识艾青--评骆寒超《艾青评传》

  艾青生前曾对骆寒超先生说:”我有个要求,不要把我比来比去,能不能为我找一找贯穿我一生的是怎么一条线?“应该说,这是一个不高也不低的要求。能不能找出并勾勒出这样一条线呢?能不能跳出一般评传之窠臼,摆脱传而评之平面展开的老套套,展读《艾青评传》之际,我心里确实挂着一个问号。
  读完合卷,我认为骆先生完成了艾青的嘱托,且有超于”预算“。《艾青评传》努力勾勒诗人一生之轨迹,整理那条贯穿诗人一生的红线,并将论据实实在在地展列在读者面前。如作者令人信服地论证了艾青”反骨“生成的原因:奶娘大叶荷为挣几个钱养活家口,溺死亲生女婴以保证乳养艾青,并像亲生孩子一样侍养艾青。五年的贫家寄养,成为艾青后来价值观念的起点。”乳娘大叶荷把劳动者生存价值的感性基因给予童年的艾青,这是一笔非常珍贵的精神财富,这使得艾青终于宿命地选定了终生要走这么一条路:把自己的歌声呈献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他们的儿子。'“(P5)艾青后来之所以走上革命道路,之所以对被侮辱与被损害者无限同情,之所以具有的博大的人道主义胸怀,从这里找到了源头。更为重要的是,骆寒超先生仔细剥析了艾青投奔延安以后的思想感情变化,特别通过对《黎明的通知》一诗的辨识,指出:”这首诗里'黎明'光辉所及,是从阶级解放到世界大同。这是一场并不建基于社会实际内容的浪漫抒情,其实也就是艾青当年朦朦胧胧的共产主义理想的抒情。……对延安社会天真而诚挚的颂歌创作……“(P189)这样,就从总结历史的高度,找出一代知识分子悲剧的最初之因:当年不切实际的乌托邦寄望,为日后幻灭的跌宕摔砸拉起了可怕的高度与落差。过于膨胀的热情与脱离实际的设想,不仅造成诗人的悲剧,其实也是整整一代知识分子的悲剧,甚至还是20世纪中国历史留给我们最重要的叹息。叙写诗人的个人史,能达到这一宏观层次,显然已越过诗人生前之寄望。
  记录并分析名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乃是评传类作品一个不容推委的职责。《艾青评传》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尤其在至关重要的青年阶段,能得”高人“指点颇为关键。指点艾青人生道路的”高人“便是国立杭州艺专年轻的林风眠校长,因了林校长的一句话--”你在这里学不到什么的,到外国去吧!“刚刚入学半年的艾青这才得以从父亲处讨得路费,前往巴黎求学。这是艾青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也是其日后大发展的起飞点。诗集《大堰河》发表后,胡风十分到位的评论亦对艾青的成长起着十分的作用。艾青日后说:”对我初期的创作起了很好的作用。“这样,也就交待了艾青日后成为右派的历史远因,对胡风、丁玲的同情,自然正好授人以柄。义识李又然一节又为艾青耿直义气的性格做了重要注释,为艾青人生最重要悲剧的生成理出了头绪,拉出了那根线--性格即命运。
  通过阅读《艾青评传》,我再一次感到30年代的民族危机如何使那一代青年情绪激昂,如何使一代青年不期然而然地投身革命,期望直接挽救祖国,改变现实社会。如书中引用了艾青的一段回忆:
  法国把我们的义勇军叫做”华匪“。中国人保卫自己反而成了”匪“!当时法国共产党的《人道报》就批评了这种错误观点。就在这时,法国的早点铺里出现了一种点心,又酥又软,名字叫”Chinois“(中国人),侮辱中国人。我出去画画,就有人喊:”中国人,你还在这里画画,你的国家快亡了。“我的一个年老的朋友请我到法国一个最大的歌剧院看戏,我们在地道车里,自己讲的是中国话,一个人上来说:”中国人,不要在这里讲中国话,这里是巴黎,讲法文。“这样,非常不愉快。(P33)
  扪心自问,如果自己在当年,情绪可能还要激昂,观点可能还要偏激。在偏激情绪中也就难以保持冷静与理性,不期然而然地滑向左倾,对”完美无缺“的乌托邦充满狂热追求。能设身处地理解老一代知识分子当年的心态,成了我阅读《艾青评传》的一笔意外之财。
  《艾青评传》还是一扇历史的小窗子,使我们看到了许多生动的画面。如胡适、鲁迅当年号召力巨大,中学生都把他们的话当金科玉律;30年代艾青与何其芳之所以结怨的原因亦得到说明与析解,何其芳心气过于狭窄,容不得一点批评意见;周扬责难艾青的《诗人的知识分子气》,如何一石二鸟地通过贬低艾青打击冯雪峰…… 诸多史料永远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