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出版市场必然“萎缩”? ——一位资深出版人的冷思考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面对海量的信息,难于取舍,这就凸现出编辑的重要性。通过他们的筛选、分类、提炼、传播,原先粗糙的、杂乱的信息素材就变成赏心悦目的作品。所以无论载体形式如何变,对内容进行编辑、整理、出版仍是现代文明传播必不可少的环节,具有不可替代性。从内容的编辑来看,新载体的编辑擅长于“快”,抓新闻、抓热点;传统出版社的编辑擅长于“深”,追历史、找根源。从这个层面上说,两者的结合才组成了编辑的整体。问题是,分属于两个系统,有不同的利益要求,如何整合?榕树下的《我把初吻献给谁》是不同版本同时策划编辑的,形成网络小说的同时,推出了为网络、手机、MP4定制的电影版,受众群涵盖各个方面。这体现出“内容为王”的原则,谁掌握了好的内容,谁就能作为主导者来整合不同的载体。 

  我们在寻找突破出版企业增长的极限,从宏观上说,是在寻找突破纸质图书销售极限的路径。日本从1996年开始,出版业出现了整体滑坡,到2004年止跌,据分析,主要依靠几本畅销书的拉动,书业总体还是疲软的。从我国的情况看,近几年来,图书销售徘徊不前,效益下降,看来似乎也碰到了天花板。这就从战略上提醒我们,图书虽然是文化、精神类消费品,还是有一个增长极限的问题。以前我们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但事实证明我国图书产能过剩,不少品种已经达到相对饱和的状态。当然,一方面通过产业调整,淘汰一批劣质产品和出版机构,使产能得到平衡,但同时要形成“大出版”的概念,即突破传统图书出版业的思维定式。从出版市场的份额看,纸质图书丢失的市场往往是被新型媒体侵占的市场,而且,它们还在拓展更广阔的空间。参与新媒体的建设,利用内容优势与新媒体争夺市场,将是传统媒体突破增长极限的思路之一。 

  纸质出版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产业,为人类文明作出了杰出贡献。它究竟是处在上升通道,还是处在下降通道,大家有不同看法。但不管怎么说纸质图书有着它自己的空间,我们要爱护它,做好它。同时也要看到新媒体的崛起和蒸蒸日上,新旧媒体如果不像现在这样相互戒备,而是携手合作为读者提供更多的选择,那一定会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