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书作家马丁·埃米斯、莱昂内尔·施赖弗、尼古拉斯·埃文斯的共同点除了名利双收之外还有什么呢?那就是他们都被从原来的出版社挖走了。施赖弗最近被哈珀·柯林斯出版社以高价从蛇尾出版社(Serpent’s Tail)挖走;埃文斯也为了“寻求突破”从环球出版公司(Transworld)转投时代-华纳出版公司门下;而埃米斯则被美国金牌代理人安德鲁·威利挖走,成为他所服务的作家中最有知名度的一位。
挖作者反映了竞争激烈的出版界中残酷的一面,前环球出版公司资深出版商派翠克·詹森·史密斯如是说。尽管作者代理人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Authors’ Agents)不支持这种行为,但是挖作者在美国出版界仍然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代理人:挖作者是“为作者考虑” “我为客户考虑非常周到,如果看到自己喜欢的作家的书卖不出去 就感到自己不能袖手旁观。”
詹森·史密斯说,从其他出版社挖作者完全是“为作者考虑”——他声称自己挖作者是为了拯救作者于“雪藏”的苦海之中。他说:“我为客户考虑非常周到,如果看到自己喜欢的作家的书卖不出去,就感到自己不能袖手旁观。”
卡尔·哈桑是詹森·史密斯挖走的作家之一,他曾经在麦克米伦公司出版了10本书左右,每本都深受评论家好评,但是销量不尽人意。詹森认为卡尔在麦克米伦出版公司不能发挥自己的潜力,于是就说服他加盟环球出版公司,之后卡尔推出的Skinny Dip一书大获成功,作品销量翻了一番。詹森·史密斯不禁喜形于色:“这次跳槽对卡尔的发展很有帮助。”
詹森·史密斯曾经试图游说著名犯罪小说作家伊恩·兰金离开猎户星出版社,也和畅销游记作家比尔·布莱森的代理人讨论过布莱森跳槽的可能性。詹森强调这两件事是有区别的:前者是詹森主动说服作家跳槽,后者只是试探一下作家跳槽的可能性有多大。“这正是挖作者有意思的地方:作者是被我们挖走的,还是作者本身也想换个环境?”
尼古拉斯·埃文斯是最近一位被挖走的作家。在接连创作了四部以蒙大拿州为背景的小说并且由环球出版公司出版之后,埃文斯和他的代理人卡拉多克·金都感到埃文斯需要“寻求突破”。金表示:“对作者来说,突破就意味着要换一家出版社。”尤其是当这家出版社“看不到作品的商业价值”的时候。
大卫·古德温也是一位曾经挖过作者的代理人。吉姆·克雷斯是一位出版过10本小说,获奖无数的作家,为了宣传小说《隔离病院》(The Pesthouse),从企鹅公司旗下的维京出版社(Viking)跳到了麦克米伦公司旗下的斗牛士出版社(Picador)。古德温说:“有时候换一家出版社可以重新发现作者及其作品的闪光点,对作者来说也可以激发更多创作灵感。”
出版社:放弃作者另有隐衷 出版社往往喜欢在新秀身上投入较大精力,而不喜欢等自己的老作者推陈出新。这种喜新厌旧的现象恐怕会越来越严重。
如果说出版社为了得到一部有价值的书稿而向作者抛出橄榄枝,吸引作者自发跳槽不合传统道德要求,那么其背后也存在另外一种不良现象:出版社放弃作者。“我认为目前出版社放弃作者的现象比作者跳槽的现象多,”代理人克莱尔·亚历山大说,“许多出版社起用一位作者之后,一旦发现不能马上赚钱就会放弃他。”
出版社放弃作者,用业界委婉的说法,就是出版社往往喜欢在一个新秀身上投入较大精力,而不喜欢等自己的老作者推陈出新——对出版社来说,这种等待太漫长了。蛇尾出版社的皮特·艾尔顿说:“作者寻求突破越来越困难了,因为出版社没有时间等。作品销量能够节节攀升的作家是有限的,所以出版界这种喜新厌旧的现象恐怕会越来越严重。”皮特是施赖弗 的“伯乐”,正是皮特在施赖弗被火烈鸟出版社(Flamingo)、菲伯出版社(Faber)和哈珀·柯林斯出版社相继拒之门外后慧眼识才。
出版社则用英国图书零售数据服务商BookScan公司1998年的调查为自己辩护。如果一位作者的作品一向销售欠佳,出版社就没有充分的理由向零售商证明这位作者的新书一定会有突破。一位出版商说:“BookScan公司的调查已经说明,只有更加出众的作品才能打开销路。我们并不想放弃作者,不过如果我们已经付出足够的耐心,而作者仍然难有突破,我们只能另做打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