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因何越来越贵 揭秘业内鲜为人知的利润链

    书业有关人士指出,除了盗版和销售垄断、发行腐败外,中国书业在各个环节都存在不规范甚至违法现象。譬如上游的出版机构、图书工作室制造伪书是近年愈演愈烈的丑行,新闻出版总署两次清查出的68种伪书不过是冰山一角,如经济管理类和韩国畅销小说等领域都是伪书的重灾区。而产业链中游的发行批发单位,尤其是一些民营书商,存在不规范问题也很多,偷逃税款、现金回扣,甚至在正版生意隐蔽下从事盗版买卖。在下游的中小零售店往往要靠偷逃税款来保证营业利润,当经营出问题时常常关门躲债,一逃了之。 

拆解图书业利润链  “做出版之前,我是读者,我也觉得书贵;干了出版,我才真的体会到,中国的书不是太贵,而是太便宜。” 

  当代世界出版社发行部主任李国振拆解了这根图书业的利润链,一般来说,印刷成本应控制在25%-30%,稿费或者版税占8%-15%左右,出版社管理成本占6%,总的出书成本在40%上下,而出版社给一般批发商的出货折扣为6折左右,大批发商的利润在5%-10%,零售门市的利润空间在25%-30%。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朱杰人说:“做出版之前,我是读者,我也觉得书贵;干了出版,我才真的体会到,中国的书不是太贵,而是太便宜。” 

  广东联合图书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叶芳分析,首先,中国的这条图书业利润链看上去零售利润最高,但是小零售店辐射面有限,经营困难。做大了,房租、水电、管理成本要增高,投入大、风险也大,而且市面上没有几家不打折的书店,打折竞争不仅挤压了书店的利润,也给读者造成书价虚高的坏印象。其次,批发商风险最小,但竞争激烈、利润有限,有时受两头挤压。然后是出版社,看似有近20%的利润空间,但风险非常大,书一旦滞销全部无条件退给出版社,而且还要承担书商、书店诚信风险。鉴于目前平均17%的退书率,出版社能保住6%-8%的利润就上上大吉了。而印刷厂就更加惨淡经营了。 

国有民营争利造成混乱  书店往往为了达到销售目标不惜打折进行恶性竞争,造成批发商、零售商为了生存只能拼命占用上游出版社资源,最后造成一个多败的怪圈。 

  一位在图书出版业摸爬滚打十余年的资深人士语出惊人: 

  全国目前560多家出版社,如果按规定对库存、资产、债务进行清查,我看至少1/3早就该倒闭,但是现在靠买卖书号活得还挺滋润,民营书商的大举介入,许多出版社空壳化问题已经昭然若揭。 

  越来越多的民营工作室以各种形式与国有出版社合作,操作出一本本漂亮的畅销书,从各个环节与国有书业进行正面交锋。 

  那么,民营书商到底有什么本事让国有出版社这样惶恐?张宏分析,民营图书工作室有人才优势,有机制优势,市场反应灵活,成本控制得好。朱杰人说,民营流通渠道得到的图书折扣明显比新华书店更加优惠,久而久之,出版社的出货折扣被民营书商越压越低,影响到出版业的合理利润。 

  书业赚钱那么艰辛,近年来还是有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这个领域。业内人士分析,大量资本进入书业,不是因为很赚钱,而是因为他们都不知道这行不太好赚钱,等明白的时候,就会销声匿迹的。王仁定已经做过300多种社科书籍,他同时又兼任杉杉集团副总裁,他坦言,对他来说,书业只是兴趣,至于靠书赚钱比起杉杉这样的生意几乎忽略不计,但许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 

  由于书业门槛低,尤其上游几乎无需成本即可进入,造成大批“淘金者”涌入,带来一定的市场混乱。而且现在书店往往为了达到销售目标不惜打折恶性竞争,造成批发商、零售商为了生存只能拼命占用上游出版社资源,最后造成一个多败的怪圈。 

  “不明白出版商为什么要耗费大量人力、资源,印那么多重复的或没有多大价值的书?而且版本不断翻新,装帧日益豪华,而质量却越来越差。特别是一些翻译作品、文白对照‘古籍’,其水准实在不敢恭维。滥印又卖不出去,必然积压,逢到书市便搬出来甩卖,总比化浆合算。” 

  “书籍的滥印拉动了书价的一路攀升,同一版本的书,短短几年涨价十倍不止;新版书更是动辄数十上百元;尤其那些‘套装豪华版’,标价数以千计,真不知出版商打算卖书还是卖古董、卖装饰品?如果真物有所值倒也罢了,可为什么一进书市、摆上地摊,就身价暴跌,两三折也肯出手了?还是利润空间大。殊不知,虚高的书价恰恰给盗版图书提供了泛滥的空间。” 

  “如今的读书人大多并不富裕,小康而已。真要是每月掏几百元买书还舍不得,也买不起。有了书市大减价,于是趋之若鹜。可惜,又面对大量‘库底货色’而怅然,真是亦喜亦憾。”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