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阅读:海量资讯时代的阅读大法

    意义和利益,只选取与你相关的  一个新浪头条一天会有上千万浏览、上百万跟帖。而一个名人博客最多只会有上万浏览、数百留言。拜互联网所赐,人们终于能对自己感兴趣的人或事有选择地发言了。

  改革开放二十几年,现在很少有一件事能调动全民的注意力了。开放初期对宏大叙事的关注早已烟消云散,改革同盟军瓦解。如今一提到改革,便问:请问是哪个改革?你说的是那个石化改革吗,那是开车族的事,与无车族无干;你说的是通信改革吗,那是通信业垄断巨头瓜分话费,本人不打手机;或者你说的是医疗改革吗,那些巨额医药费宰的是冤大头,而公务员仍然实报实销。

  关于一件事意义如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你的要闻可能是我的垃圾。于是“知道分子”应运而生,他们似乎事事关心,将书籍倒到电视,将古典倒到时尚,将上海倒到北京,将北京倒到世界。知道分子是资讯的二道贩子。社会稀缺这样的二传手。现实的合理性在于,在利益和兴趣分化的年代,知道分子起到资源整合功能。

浅,还是深,不是个问题  阅读不再是一种享受,因为资讯使人焦虑。过去阅读是享受,现在是负担。我们幻想拥有基诺·里维斯大脑后的插孔,一个G的知识只要需要就能下载。书这种被高尔基喻为“人类进步的阶梯”,不过是为生存获取信息的工具。好比原始人为摘果子要借助的梯子,并无神圣化和仪式感,也不再是某个阶层的专有标志。

  阅读不再是知识精英的事。百度的国学搜索与Google的学术搜索预示着引经据典不再是学者的专长。未来搜索技术将图书馆搬到网上,精确到你想挑哪个段落读就从哪个段落开始读。

  调查显示,目前保持读书习惯的中国人只有5%左右。与此同时法国人年人均读书11本。这没什么可自卑的。有人把浅阅读看作是“浅薄”,“浅”实质是轻松、轻快、轻灵。“浅”与“深”,每个人可根据职业、立场、心态不同,选择不同阅读方式。毕竟,选择的自由,这是浅阅读时代最大的进步。浅阅读保持速度,为不与时代脱轨。深阅读则另当别论,主妇们对韩剧的深阅读,商人对政策的深阅读,目的结果均可以不同。也许我们未来的阅读方式应了传统绝学“九浅一深”吧。

  我们就像电影《最终剪辑》(Final Cut)中的那个剪辑师,人生就是一次浏览,我们只对感兴趣的东西留意,然后剪辑成“完美人生”。

  所以,浅,还是深,不是个问题。阅读是享受,还是负担倒是个问题。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