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阅读:海量资讯时代的阅读大法

    我们经历口头、手写、印刷和电子四个传播过程。阅读的大环境已改变。海量资讯与兴趣分化同时展开。深与浅不再是问题,重要的是在资讯的漩涡中学会自救、冲浪然后享受。

  《无极》已基本被评论为一部“无聊至极”的超级烂片。但这并不妨碍它两亿多、仅次于《英雄》的票房业绩。当初《英雄》遭遇过同样的尴尬。人们对这类超级视觉盛宴的“烂片”正在习以为常。如果对照旧版,新版《金刚》除了一句“是美女杀死了野兽”外,也没有更多的“意义”可寻。

  人们想起了那句老话,“媒介即资讯”。观看本身就构成意义。它几乎与内容同等重要。就像聚会等人时翻看一本DM杂志,尽管画面精彩纷呈,你并没留意其中意义何在。这种状况就是我们的现实生活本身。

资讯海洋中一天到晚游泳的鱼  电子技术使我们的感官膨胀,仿佛一夜之间全球罩上了一张硕大无朋的宇宙膜。互联网时代的海量资讯每天刷新着人们的记忆。报纸、广播、电影和广告每天都在我们周围卷起资讯的潮流和压力,使读者被放置于时速造就的漩涡中心。

  “水手自救的办法,是研究漩涡,并与之合作。从研究中得到乐趣,乐趣又给他提供了逃出漩涡迷宫的线索。”传媒巫师麦克卢汉告诫说。实际上,与网络同时成长起来的一代并没有我们那么紧张。他们在资讯的海洋中畅游自如。他们是浅阅读的冲浪高手。

  资讯的摩尔定律催人更快捷。通常,一条电视新闻被记忆的时间不会过夜,一个报纸头条能吸引的注意力不会维持超过一天,一期杂志专题被谈论不会超过一周,如果没什么新鲜的就只有靠精美版式和冲击力图片苟延残喘。什么都不会关注过久,什么都不会停留。我们对事物的关注耐心每天都在降低。这实际上是为避免信息超载的自我保护。

节奏被不断刷新,人越来越浮嚣  我面前的这两个5岁小童在抢遥控器,一个要看金鹰卡通卫视的《猫鼠大战》,一个要看南方卫视6的《大力水手》。他们都不看央视少儿台的《红猫》——《黑猫警长》的翻版,节奏慢、教义多而又无趣。两个小童代表我们阅读兴趣的未来,也部分代表我们的阅读现实。如果不是为了考试,谁愿意充当那些漫长说教的听众和观众?

  浮嚣,浮躁与喧嚣,一个表征当下社会心态的新词。那些资讯海洋里游泳的鱼,这儿吃点儿那儿吃点儿,没有什么能令其长久逗留。教育人士担心这样的阅读方式导致营养不良,新生代文字阅读弱化,他们对卡通、动漫和图多字少的读物更感兴趣,对文字的“消化”功能将萎缩。

  成人亦然。在厚报时代,报纸越来越厚,内容越来越烂,可看的越来越少。专家统计,一份厚报的文字量超过一个19世纪人一年的阅读量。而这样的厚报每天来一次,考验着我们眼球的耐力。一张报纸看一天的办公室混混儿,现在有了难题,逐字看可能要看上好几天。

  网络阅读节奏框定未来。上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预言了网络语言格式,“打字机的节奏偏爱简短的句子,具有口头形式的句子。”键盘抹平了会写字不会写字之间的差别,同时让句子越写越短,对网络长文越来越没兴趣。同时烂文章与好文章享受同样待遇。一次点击、一次浏览然后跳到下一篇,这就是我们的阅读节奏。

深度不再重要,注意力决定一切  一个上班族每次在路上已阅读成百上千次。成功开发无聊经济的分众媒体更见缝插针地将电梯用广告填满。如是,只要醒来,我们的眼球已基本没有空白,总是处于浏览状态。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说过,“信息会消耗掉接受者的注意力。因此,过量的信息会导致注意力的贫乏。”一位4A广告老总坦陈,现在打什么广告都没多少用了。广告已多到反胃,看了也记不住,记住了也不会买账。营销界巴望着“超女”那样令人们“深度卷入”的收视活动能再创广告奇迹。

  注意力决定传播效果。一切事件报道包括新闻都在加入娱乐因素。所有产业都在搭娱乐的便车。或任何经济都可转化成娱乐经济,包括图书产业。2005年两岸三地中国人所做的书是1949年前所有书的总和:共计19万种。尽管大话系列、水煮系列、反智系列纷纷扬扬,但人们还是感叹“无书可读”。阅读从读书到翻书,从买书到借书再到网上搜书 ,阅读经验是“多、快、好、省”。一位传媒人扬言:“我已经N年没买书了。”

  启动经典阅读100部名著的长江文艺出版社打出“我们不要戏说,我们要经典”的口号,称要重树经典名著的“正餐地位”,将阅读跟崇高精神生活直接挂钩。我怀疑读惯简写、节录,崇尚娱乐化的新一代读者买不买账。“速读”和“缩读”减轻了读者的负担,所以《非常道》是未来常道。凤凰卫视说得好,“让李敖去读书,我们去读李敖”。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