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蝇王》的作者在这个小说中试图表现的是人性深处的黑暗。他认为,社会的缺陷要归结为人性的缺陷,外部的文明与秩序是强加的、暂时的,而人的非理性与破坏的欲望则是永恒的。他在这个虚构故事中探讨人性善与恶的问题,得出的结论是:人产生邪恶就像蜜蜂制造蜂蜜。
一群英国孩子在战争中流落到一个荒凉的珊瑚岛上,脱离了文明世界,他们重新回复了人类原始的野蛮本能,最终成为相互残害的野蛮人……《蝇王》的故事是对英国传统的荒岛历险小说(如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伯兰泰思的《珊瑚岛》)的成功戏仿。传统的荒岛历险小说是文明战胜野蛮的赞歌,结局也多皆大欢喜,而在《蝇王》中,触目惊心的结局令人震颤:孩子变成了野人,世外桃源般的小岛化作了焦土。小说对人性中的邪恶挖掘之深触动了现代恐怖的神经,这使它从根本上冲破了英国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
这个似真似幻的荒岛历险小说其实是一个寓言。人性深处的黑暗是它的主题,寓言则是它的结构方式。孩子们在小岛上干的,不过是成人在岛外的世界干的事情的翻版。他们从战争的劫难中逃脱出来,在荒岛上建立起了文明的秩序,但这种文明的秩序是如此脆弱,由于人性固有的恐惧、嫉妒、野心、嗜杀的冲动、狂热和盲从,那一切他们自愿建立的秩序又毁灭于他们自己手中。在戈尔丁建立的这套寓言代码中,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到代表正直与良知的拉尔夫,代表邪恶的杰克,代表理性的猪仔和类似先知的西蒙,而螺号则代表文明和秩序,爬满了苍蝇的野猪头(蝇王)代表了人心的黑暗,疯狂的孩子们用石块砸死了西蒙,也砸碎了螺号,那可以读解成野蛮对文明的胜利。
作为一个深受古希腊文学影响的小说家,戈尔丁从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等悲剧作品中深切领受了人类非理性观念的根源,他发现的人类最大的疑难问题是:如何去懂得生命的无畏与自然生存的混乱。因此对人类道德的预言构成了包括《蝇王》在内的他所有创作的主题基础。他希望人们从他的寓言中引出应有的训诫,即对人性中黑暗力量堕落、野蛮、自私、暴力的警惕,瑞典文学院的所谓“阐明了当今世界人类的状况”,或许就指此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