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史学界翘首以盼整整20年的足本竺可桢日记,经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多年编纂,其前两卷157万字日前隆重问世。学界认为,它的出版,意义和价值都极为重大。
科学界一代宗师
竺可桢先生是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一代宗师,生前曾长期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先生记日记,堪称人文奇观。根据竺老早年弟子的说法,竺可桢先生的日记始于他入哈佛大学的1913年夏季。由此起算,至1974年2月7日竺老去世,历年一个甲子有余。不幸的是,早期20多年日记,先毁于一场火灾,后又毁于战乱。现存1936年以后的日记,由竺可桢先生本人精心保存下来,一直持续到他去世前一天,历时38年,没有间断过一天,字数约在1000万字。
上世纪80年代,由人民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五册《竺可桢日记》摘编本,从事20世纪中国史研究和知识分子研究的学者从中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史料并为之所用。
科教文化史料多
竺可桢日记的特点非常明显。现存日记纵贯抗日战争到“文革”后期的各个历史阶段,历史跨度长。在后来的日记中,也常常出现提及从清末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前期的回忆。透过这些经历,展示了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宏伟画卷,也描画出了一位高级知识分子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从组织机构史的角度说,1949年之前的日记,可同时视为浙江大学的校史;而1949年以后的日记,则可视为中国科学院的院史。由此旁涉,可在大时间尺度上为诸多科教文化事业提供极为丰富而具体入微的史料。
透视中国各阶层
涉及范围之广是竺可桢日记的又一个特点。日记所记者,大到世界风潮和国务活动,小到天气物候、来往客人、收寄信件、飞机火车行程、物价开支、子女成绩及身高体重等等,包罗万象。竺可桢日记中的人物众多,从政府要员、社会名流、同窗友好、门生下属,到底层民众,其中不乏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由此而可透视中国各阶层人物之种种。
自由思想真感受
特别可贵的是,竺可桢日记是为供自己备忘而记,不是准备日后当著作发表的。于竺生前,亲友皆不知他有如此“私藏”。其之所记,为亲见、亲闻、亲历,是他自己的自由思想和真实感受,没有一般公开出版物、官方文件、社交会谈等所常见的束缚和忌讳。
有学者认为,以竺可桢的社会地位、人脉关系和丰富阅历而论,以其日记的连续性和“系统性”而论,目今可见国人之日记,恐难有与其相比肩者。可以预期,对20世纪中国的科技史、教育史、文化史、社会史、地方志、重要机构沿革、名人传记和诸多重要历史阶段、重大历史事件的专题研究,一定会有所裨益的。竺可桢日记的全部刊行,向世界敞开了一座宝库之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