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然认为,“这些年社里在信息化的应用中获得了实惠,体现在出版管理上,出的问题少了,查询图书的选题、库存、销售、退货等情况方便了。现在全社上下对信息化管理都持认可的态度,各部门对它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正因为这些实惠,该社利用今年搬新址之机,信息化方面又投入了近700万元。迄今为止,信息化方面已经累计投资了1千万元。
电子工业的信息化是超前的。“我们的信息系统,10年前就不落后,未来10年内也不落伍!”敖然表示。以网络为例,搬新址后网络带宽达到100兆,到达桌面带宽为10兆,而以前的带宽才10兆,到达桌面带宽才1兆。“我们的带宽是一般单位的10倍。”
信息化是管理问题
“信息化,更关键的是管理科学化,把先进管理理念贯注到软件系统中。”陈源蒸说。
浙江新华1986年就开始计算机应用,1995年从业务订单系统、财务结算系统到物流系统的“一体化”互通,体现了流程管理的理念。
“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工作。我们想把整个业务流程都管起来。传统上,一个单位有三个部门“三本帐”:比如一套《毛泽东选集》,三个部门都有手工制作的卡片,业务部门有一套,仓库有一套,财务部门有一套,很容易出错,可是谁都说自己没错。一体化之后数据很透明,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吴键说。
实际上,他认为:“一单生意,从下订单、发货到财务结算,必须整个流程下来才算完成。”
为什么一开始就想到一体化呢?1986年使用计算机的时候,都是用来打销售单据的,一下子就替代了12个人的工作。他想,如果整个业务流程都信息化,工作的效率将更高。
根据企业应用集成(EAI)观念,业务、财务、物流三个系统不能分开,才能完整反映整个生产过程。目前虽然很多单位采取了补救的办法,但就像在原来的三个木桩上铺上一块木板,表面上看也能集成,实际上有很多隐患。
吴键认为要意识到,信息化的目标是完整地去管理整个企业的所有流程,而不只是管理某个部门。很多单位把软件系统当作部门的事情,而不是企业级的,这是一个误区。“为什么说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呢?就是因为信息化是战略问题,只有一把手才能把握企业方向,而部门容易就事论事。”
信息化的瓶颈:出版社
《图书流通信息交换规则》课题工作组副组长、新华出版物流通公司技术总监白晓伟指出:“信息化是需求驱动、业务驱动的。”纵观出版业信息化热点转移的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其深层的原动力还是市场需求。市场压力最大者,也是信息化的积极行动者。随着市场格局的变化,信息化的阶段性主力军,逐渐从市场终端的图书馆开始,逐步延伸到书店,再扩展到出版社。关键在于,出版社是否已经意识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
信息化的图书馆动力
很多研究人员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北京图书馆巨大的目录大厅中,花上半小时甚至一天的时间,在目录卡片柜中查找自己想看的图书文献资料,找到后填写索书单借阅图书。如今,目录卡片柜已经换成了一台台电脑,读者已经可以实现电脑查询,几分钟内就可以得到结果。这样的情形,在图书馆已经是普遍的现象。
正是读者的需求,促成了图书馆业巨大的信息化进步。“图书馆是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大学,校长可能不关心出版社办得好不好,但是非常在意学生对图书馆的意见。”富平告诉记者。
富平曾任国家图书馆前任采访部主任,现任数字图书馆管理处处长。她认为图书馆界在信息化、标准化方面的工作,要领先于整个出版业。1957年全国就有图联机构,开始卡片联合编目,共享编目资源。1979年我国成立文献标准化委员会,跟踪国际标准ISO TC46。
图书馆标准方面,我国早在1976年就开始介绍研究美国的LCMARC,1990年,北京图书馆率先使用计算机文献编目。1991年书目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中国机读目录通讯格式》(CNMARC)。1996年2月,文化部发布文化行业标准,规定全国公共图书馆自1996年7月1日起均需采用CNMARC进行图书编目。
据富平分析,图书馆在信息化上领先,是由图书馆服务的性质决定的。因为不在编目等方面信息化,就难以为读者提供快捷的文献检索和借阅服务。另一方面,文化部、教育部、财政部等相关国家部门为图书馆业投入了巨额的资金,这在出版业也是难以想象的。
近年来,图书馆逐渐成为团体购书的大客户。因此图书馆的信息化需求和市场竞争也带动了书店信息化的发展。
早期书店的信息化水平很低,没有什么书目可言。富平还记得,1987年她担任北京图书馆采编部主任时,拿着单子去到书店去采购。书店居然让她到堆满图书的库房去自己找书。书款的计算用的是算盘,往往算了好几遍每一次结果都不一样。书店在书完成销售之后也没有销售清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