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后的情形已经完全不同。由于一些中小图书馆没有能力编目,要求书店提供编目数据。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书店也开始以此作为吸引图书馆的手段。“1996年1997年我还在国家图书馆采编部,当时西单图书大厦和我们谈编目的事情,正好陈源蒸、许绵等专家在推广CIP,与图书馆编目有相似之处,这样编目开始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至今,书店的图书馆服务已经从编目延伸到制作标签、送货上架。
北京人天书店是1998年开始从图书馆业务起家的。该书店董事长邹进很庆幸抓住了20世纪九十年代图书馆大发展的机遇。“我们在信息化方面尝到了甜头。”他如此道出书店得以快速发展的秘密。在其他书店不能给图书馆提供编目数据的时候,编目成为人天重要的竞争优势之一。
分销商走上前台
总署发行司牵头、各发行巨头加盟,显示了图书发行界对标准化、信息化的渴望。
《图书流通信息交换规则》是行业标准,但是积极促成标准的主要不是出版社,而是新华书店。10名主要起草人中,张福海来自官方,汪东波来自国家图书馆,周立伟、白晓伟、陈云、潘明青、李列群、吴键、杜超宇均来自书店,仅有杨建忠是出版社。
根据世纪集团总裁陈昕的分析,1995年前后中国书业逐步走向买方市场。最接近终端市场的中下游书店,最先感受到市场的压力,这个压力和业务管理的需求驱动合成了图书流通领域信息化的推动力。
广智图书软件公司总经理黄为东认为,市场格局的变化促使书店努力去适应市场化的需求:书店个数与单店经营面积都在增加,书店品种的海量增加,因此交易频度与数量显著放大。
在这种情况下,批发、零售环节不得不使用电脑管理,信息系统帮助图书企业实现了由码洋管理到品种管理的第一次飞跃。随后的数年,关于中盘、集团化的讨论日益深入,突破地区贸易壁垒、打破条块分割、营造全国统一市场成为书业热点话题。进入新世纪后,大型书城、连锁经营迅速发展,加速了书店信息化的进程。
在大型分销商中,浙江新华书店集团是信息化的领先者。据潘明青介绍,浙江新华从1995年开始上马计算机系统,已经更新换代三次,全面实现了门店的全面业务处理计算机化。
出版社能否接好下一棒?
白晓伟告诉记者,确定实施单位名单,一是根据态度,要有实施标准的愿望;二是看其内部条件,要有基础的硬件、软件系统。同时根据总署的部署,把一些大社加进来,最终确定了22家实施单位。
记者看到,出版社占了大多数。其中有新华出版物流通公司、浙江新华、江苏新华、上海新华、四川新华文轩、深圳新华6家发行机构,科学、商务、人卫、化工社、建工、人文、机工、人邮、清华、北大、外研、医药科技、人大、地图、电子工业、人民社16家出版社。
化工出版社社长助理杨建忠认为,出版社由于产品及流程差异个性比较强,而新华书店在管理上已经趋同,流程相似,6家就有足够的代表性了。
另一方面也说明,全行业信息化的接力棒逐渐转移到了出版社手中。
但是,出版社为什么普遍对信息化“不冷不热”?杨建忠认为,“书店如果不信息化就影响到主体工作,而出版社不信息化目前还未影响主体工作。”这主要在于经营管理宽度的区别,书店每年要管理几万甚至几十万种图书,而出版社最多也就几千种,老觉得每年才出几百种书,脑子就能记住。
实际上,由于产品信息不能在供应链上下游对称流动,不仅大大提高了交易成本,而且制造了交易屏障,扩大了交易风险,并且风险正逐步向上游转移,进而助长了行业诚信危机。在市场的压力面前,出版社不可能一直独善其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