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零售商只需要快速书目,但无论浙江新华还是人天书店的书目,都不是快速书目。真正的快速书目必须有出版社配合。黄为东说,“这样看来,陈源蒸的方案是有比较有意思的。”
图书馆自动化专家陈源蒸的方案可以说是“三位一体”的,目前他已经开发出“复合出版系统”,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构想,几乎在不增加费用和操作的情况下,就可以将出版社出版的每一种图书,自动转换成为数字化形式,可同时生成纸质图书、数字图书,并产生可向全社会提供服务的标准化元数据(可生成在版书目),实现出版社的数字资产管理(DAM)。
陈源蒸说“复合出版系统”最大的实用价值在于成本低。因为可以结合方正书版、微软的Word等任何一个排版软件使用,不必额外购买独立的系统。遗憾的是,出版社应者寥寥,仅有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在试用他的软件。
在黄为东看来,因为出版社市场化程度不够,服务意识不足,参与可供书目建设的积极性不高,要调动出版社积极持久地配合可供书目建设,需要很大的外部拉动力量。可供书目的商业空间不小,但最初的建设门槛很高。目前,能够操作真正意义上可供书目的商业主体尚未出现。
信息化第一步:企业内部信息化
没有各个企业内部的信息化,都是一句空谈。1997年管理浙版书库存后,浙江新华也曾经想过和所有出版社都进行数据互通,但是发现很多出版社的信息是分散的。“出版信息在印刷制作公司,发货信息在物流公司,内部的编辑信息又是另外一套系统,连内部都不连通,怎么和外部连通?”吴键对此表示质疑。
选择信息系统的困惑
书业企业一般没有能力开发自己的系统,只能购买商业软件。但记者发现,选用什么样的信息管理系统,是出版社、书店普遍的困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也曾遇到过一些问题。该社副社长王佩云表示:“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出版社目前最大的困难是在软件开发上,如果由第三方来操作,后期服务往往跟不上。而且出版社库存、印量都属于出版社的商业秘密,一旦泄露,可能会给出版社带来一些损失”。为了方便系统对接,他希望能由总署组织,开发一个统一软件,由各出版社使用。
黄为东认为,我国书业的软件系统面临两条道路:一是向一般商业软件靠拢。一是向美国书业软件靠拢。但是美国书业的系统复杂、精细、难以复制。而且随着图书商品性越来越强,与百货的区别越来越小,向一般商业软件靠拢是最可能的结果。
高教社、四川新华文轩先后采用德国的SAP媒体管理软件。IBM在四川新华实施SAP的负责人在调研了大量书店后也认为,除了一些细节外,书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要求与一般商业零售/连锁是非常相似的。
目前我国的书业软件反映的是书业的管理水平,没有反映最先进的管理理念。因此,广智公司开始从一般商业软件公司挖人,以求转型。“我建议分销商从一般商业软件中挖人,不要在行业内挖人。”他说。
有实力的企业可以自己组织开发系统。浙江新华的经验是要“以我为主”。“我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在不同阶段与不同的软件商合作。只依托开发商是不行的,还必须有一定的自己的力量,核心部分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才可能不断创新发展。我们不用现成的产品,只是使用开发商的技术,进行阶段性的合作。”吴键说。
针对企业不重视内部技术人员的现象,他认为:“虽然专业技术的部分由技术公司来做,但是只有自己人,才能与企业共命运。”此外,还必须对技术人员做好定位。技术人员不能仅仅把自己看成搞技术的,应该侧重对企业的理解,侧重于做构思和业务方案。像社内技术人员这样的中间角色,既了解功能实现,又了解业务需求和流程,信息系统出来以后实施的障碍就小得多。因此他认为“技术实现是容易的,创意是困难的”。
既然如此,还有必要和软件商合作吗?他说:“必须清楚我们不是技术公司,而只是追踪和利用技术。”
信息化的痛苦
电子工业出版社在1994、1995年开始内部的信息化。据敖然回忆,当时电子工业出版社社长梁祥丰思想很前卫,他提出要开发出版社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他有一个朴素的想法:电子出版社直属信息产业部,而信息化可以提升这个行业的水平,我们要依托这个背景来为这个行业做贡献。如果没有这样做,就有悖于自己的出身。
2001年,该社自行研发的出版社管理信息系统(PMIS)通过了新闻出版总署的验收。“5年的研发,5年的应用。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也是痛苦的。”敖然说。
首先,为内部各个流程之间提出需求是痛苦的。体现在懂开发的人不懂出版,懂出版的人不懂怎样利用软件,双方沟通遇到了障碍,出版人员不能对开发提出全面、客观的意见。
另一个痛苦是“应用时的痛苦”。主要是信息系统应用时人的接受能力存在差距。“我想如果当时不是强制推进,也许我们会停滞不前。第一个阶段可以说是比较盲目的,认知不充分,没有充分发挥软件的作用。不过这是目标逐渐清晰化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