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作家开展文学对话

作为中法文化年的重要活动之一,中法两国部分作家28日下午欢聚在上海大学,共同就“体验迁徙与文学写作”进行对话和交流。 

  研讨会着重探讨在全球化语境下,不同地域、民族、文化、教育背景下人们的迁徙现象,是如何作为文化、文学资源进入各国作家的写作视野的。讨论中,法国作家菲利普·福雷借用《尼尔斯骑鹅历险记》寓意:“阅读和写作便是旅行,是同一种迁徙的体验”,它能使人们脱离残酷的现实,走进想象中的奇妙之旅。而上海大学教授王晓明提出,随着世界的全球化,大家按照一种模式生活,互相变得越来越相似。在这样的情况下,作家、艺术家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会非常绝望,因为看不到新奇的东西。今天我们都是“尼尔斯”,但没有了大雁的翅膀。我们没有了空间移动的意义,只有内心灵魂的旅行。 

  葛红兵教授则认为,现在国际间的对话交流越来越频繁,但并不意味着随之带来了理解;不仅如此,还带来了作家、艺术家对本土文化的遗忘。用异域化的眼光看本土文化,虽不乏成功之作,但成功是相对的。迁徙文学应该依赖本土作家的世界化,通过本土作家对本土生活的提炼升华,进而达到世界高度,这是迁徙文学的一条途径,它对中国作家尤其重要。对此,菲利普·福雷则提出不同意见。他认为,正是不理解和迷失才促使我们写作,在写作中去寻找答案。李锐、梁秉钧、应晨等也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各自的看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