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声援易中天

    学界言出有据的争论,是正当的学术批评。网民们的态度却基本上是一边倒,在葛红兵与易中天的“角力”中,葛红兵明显处于劣势。不说在近五百条文章跟贴中,超过百分之七十的网民激切“声援”易中天,更有不下十位“乙醚”认为葛红兵的批评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在作祟,反映了自古“文人相轻”的积习,这样的措辞显然超出了正当评论的范畴。“乙醚”们的说法是否有理另当别论,学术圈里有人偶做批评,就被如此高调回击,试问今后会有多少人愿意具名“挺身而出”做正当批评呢,于是学界对易中天的一些质疑,仅成为私下的议论,很少摆上桌面公开谈论。“乙醚”们无条件力挺崇拜偶像的做法值得探讨。

    某记者曾提到采访易中天的情景,有人提问:“很多读者都没有读过《三国志》或者《三国演义》却对您盲目崇拜,您觉得您的讲座对他们负责吗?”易中天不假思索地回答:“如果因为你长得美,有位小伙子爱上了你,你负责任吗?”尽管这只是一句笑谈,却不难想见易中天的“飘然”。

    有学者撰文指出:中国小部分知识分子一反“躲进小楼成一统”、象牙塔里钻学问的传统,积极投身受众极大的电视媒体,从事文化普及,是应予鼓励的好事。然而,眼下大众文化泛娱乐化大行其道,以及媒体出于功利之心大肆爆炒的做法,都令他们面临着极大的危机与挑战:倚靠着学术背景的历史,毕竟不是电视剧,“卖点”与噱头有限,更不宜将“正说”与“戏说”混搭。对大众趣味的顺应,如何不落入庸俗化的窠臼,是对学者功底的考验,“然而,除非少数大家,以绝大多数人的学术和人格积淀,谁经得起这般爆炒?”

    近10多年来,随着电视和网络媒体的渐显强势,中国知识分子在精神选择与价值取向上,经历了一个从“媚雅”即追求精英文化,逐渐走向了“媚俗”即张扬草根需求、顺从大众品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亟待引起我们的注意,置身其中的人文学者更应对此保持警醒。具体到葛红兵的批评,姑且不论是否切中了易中天的要害,它却提醒我们:人文学者在普及历史常识的同时,是否也得注意人文境界的提升?他们走近媒体“品读”历史,因其受众之广,部分读者和观众尚缺乏独立的价值评判能力,尤需慎重对待。对此,有网友指出:易中天品读历史,在谨防“硬伤”的同时,是否也得注意自己的“软肋”?曲高固然和寡,和众却不意味着“曲”必不高,毕竟大俗大雅才是一个学者用心去追求并可能抵达的至高境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