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这个名词近来频频从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的嘴里吐出。这一金融概念于我们尽管陌生,在北美洲却已然经过了30多年的风吹雨打,正茁壮成长为市场中的生力军。也许在若干年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也会成为我们金融账户里的一部分,就让我们提前为你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
当你投资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BS)时,其实就意味着你把自己的钱借给其他贷款人。你买入的是那些贷款人所抵押的房产的一部分。当贷款人依照贷款合同上的利息每月还款的时候,那些利息中的大部分就成为了你的投资收入。听上去是不是很有趣?
这种证券在北美已经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现在正日趋形成规模,甚至在债券市场中独占鳌头。它的收益率常常高于国债,同时由于政府机构的担保,其信用又类似于国债。
等同国债的信用度 上世纪80年代以前,住房抵押贷款更像是贷款机构和贷款人之间一种特殊的“交易”。假设迈克希望抵押自己在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一套房子,以此获得贷款的话,他的第一步就是找到一家合适的银行或者信托公司。银行为了保证申请人的还款能力,必须在签署具体的合约之前做好“功课”——调查他的资信水平,比如薪水、资产和过去的信用记录,更重要的是对他提出的抵押物来一次价值的评估,看看这套布鲁克林的房子现在究竟值多少钱。
完成“作业”以后,双方才能进入实质性谈判阶段,贷款多少钱,按照什么利率还款,分期付款的细节等等都在此时最后敲定,同时转换为文字合同。而且银行或者信托公司还有额外的一个步骤,聘请律师处理抵押房产在法律方面的细节。
很明显,迈克的抵押物——位于布鲁克林区的这套房子是独一无二的,再没有第二个迈克以贷款人的身份将这套房子作为抵押,这就是为什么住房抵押物能够成为一种独一无二的资产,并且成为银行或者信托公司名下资产的一部分。但问题是这些资产犹如搬不动的石头,在银行家的眼里等同于“无法流动的账面资产”,如果银行自己不设法把抵押房产变现,这些抵押资产无异于像摸不着的钱。于是,聪明的银行家们玩起了新花样,这部分资产逐渐开始参与市场的交易。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是若干房产抵押贷款被打包买卖。
可以想象,在最初的很多年里,抵押贷款交易的发展是如何地步履蹒跚。各个贷款机构对抵押房产的价值有不同的评估结果,管理方式也不尽相同。小型的贷款机构号称自己将与这些抵押房产共“存亡”,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专家进行抵押房产的价格评估,也没有足够大的抵押贷款“池子”,从而实现资产包的资产分散化要求(一个资产包中必须包括多种类型的抵押贷款,从而降低资产包的总体风险)。当时的情况下,如果一套抵押房产价值20万美元的话,按照最高比例10%的规定,一个抵押贷款资产包起码要高达200万美元的规模才能成立,从而达到资产“分散化”的要求。最初这些资产包并不能被等分为一个个证券的份额,因此对于普通的个人投资者而言,参与抵押贷款交易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于是,大型的机构投资者成为这个市场里孤独的舞者。
这种局面逐渐改观,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住房抵押贷款交易,大的资产包被分割成很多份。比如一个200万美元的资产包会分割成2万份,每份就是一个证券单位,价格100元。尽管交易的时候仍旧有最低购买额的要求,但投资者一定能感觉到其姿态从“高高在上”到“平易近人”的转变。
另一个难题是,这种交易的资产很难描述其性质,比如到期时间、价格都很难用传统的方法计算。人们只是用一些统计学的方法来抽象地概括,比如“加权平均到期日”、“剩余分期付款时间”等等。在交易的过程中,有一些机构扮演“服务中介”的角色,他们把贷款人分期的还款通过某些形式支付给资产包的所有者,这种形式看上去类似于债券,但和债券最大的不同是信用等级却很难衡量。
于是“抵押担保”这一名词孕育而生。当那些贷款人无法继续履行还款责任的时候,那部分坏账就由抵押担保人承担。这种做法几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抵押贷款资产包在投资者脑中的模糊概念,瞬间转变为一种“商品化”的信用资产,他们的风险是可以被衡量的,资产的价值也能够被评估了。在美国和加拿大,通常由政府或者类似政府部门的机构作为担保人。加拿大后来通过了一部政府立法——国家住房法案(NHA)中就明确的提出,由加拿大中央住房和抵押联合会(CHMC)作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的担保方。投资者自然知道此举意义非同一般,因为这意味着大多数抵押贷款证券将和政府债券的信用度相差无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