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福克纳的繁荣期

杰伊·帕瑞尼(Jay Parini)在大学是专门研究作家福克纳的,他在采访了福克纳的女儿、福克纳生前的朋友、福克纳的爱人之后,写出了关于福克纳的传记作品《一个无可匹敌的时代》。

  该传记集中在福克纳创作最旺盛的时期,也就是在1929年至1942年之间,福克纳称1929年至1942年是他的“一个无可匹敌的时代”。1929年他写出了《喧哗与骚动》,1942年完成了《去吧,摩西》,这段时间他每年至少出版一本到两本书,南方人给他起个绰号称他是“美国的南方快车”。而且这段时间出的书,大部分都可称得上是经典作品。

  福克纳怎么做到了这一点的?这本传记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作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福克纳具有旺盛的精力和对文学的巨大兴趣。本杰明·迪斯雷利曾经说福克纳成功的秘密就在于他对目的的不懈追求。福克纳1930年创作《我弥留之际》只用了47天的时间,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对创作的狂热。

  尽管福克纳不断地到纽约和洛杉矶同出版商洽谈他的文稿,同好莱坞商谈小说的改编问题,但他大部分时间还是与妻子、女儿一起,生活在自己的家乡牛津小镇。这个牛津不是英国的牛津,而是位于美国密西西比州北部拉法耶县的牛津。

  他在家乡的生活并非无忧无虑,心中也有烦恼。

  因为小镇的人对他所从事的文学职业不理解,也不很尊重他。牛津小镇的人们封闭、愚昧、狭隘、偏激,这个地方在内战以前实行种族主义和黑人奴隶制,种植园主以欧洲封建贵族骑士的后裔自居,热衷于欧洲中世纪的田园浪漫情调,尚武好斗、骄横残暴、穷奢极欲,残酷压榨黑人奴隶。为了维持奴隶制,小镇所属的密西西比州公然宣布退出联邦,导致了长达4年的美国南北战争,牛津小镇也因此饱尝了战火的蹂躏。内战消灭了种植园经济和奴隶制,但并没有改变这个地方封闭落后的文化传统。令福克纳欣慰的是,在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小镇的人对他的态度终于有所改观。

  作家的烦恼,以及忧虑
  福克纳说,他是在压抑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

  在这种氛围中,福克纳养成了嗜酒的习惯,许多与他同时代的人都说,他们很少看到有人像福克纳那样大量地喝酒。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福克纳非常希望能成为加拿大皇家空军的一名正式飞行员,然而就在他完成培训之前,战争已经结束了。福克纳于1918年来到密西西比大学读书,只完成了3个学期的学业便中途辍学,没有得到毕业证。有段时间他在大学邮局里上班,可他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写作和喝酒,邮件总是堆得很高还不送走,这种做法引起了广大学生的抱怨,他被辞退了。

  之后,他买了一个农场,还扬言说:“海明威写得太卖力了,他应该像我一样,把写作当作兼职。”

  也许,这是福克纳故意挖苦海明威,让人觉得海明威已经没有才气只有力气了。他跟海明威的关系总是磕磕碰碰,福克纳在一次讲演时说海明威在写作上“缺少实验的勇气”;《老人与海》发表后﹐一位编辑邀福克纳写一篇书评,福克纳也没有写,诸多原因终于惹得海明威福克纳只是“中国人在夜间用船从重庆往宜昌运的粪便”。

  福克纳跟他的农场所在的这块土地联系太密切了,他笔下的“约克纳帕塔法”就是以这块土地为背景的。福克纳具有浓厚的乡土意识,把家乡的文化传统当成艺术创作之源。

  他说“我发现我那邮票般大小的家乡很值得写一写,我就是用尽一生的精力也无法把它写完,只有把现实升华为神话,我才能把我可能拥有的才华发挥到极限。它向我打开了一座埋藏着丰富人性的金矿,我用它创造一个属于我自己的宇宙。”

  在1929年写出的不朽作品《喧哗与骚动》中,他将拉法耶虚构成“约克纳帕塔法”,把牛津虚构成了杰弗逊镇。

  南方的社会现实在战后显得极为惨淡,福克纳进行着艰难的反省与思索,他试图从萎靡痛苦的南方破败中挣扎出来。在他的影响下,“南方文学”陆续发出了一声声强烈的呼喊,终于在上世纪30年代汇成了南方文艺复兴,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南方文学”流派。

  杰伊·帕瑞尼在这本传记中,对福克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好莱坞的工作情况也叙述得比较详细,那时他在经济上有负担,不得已而去好莱坞当电影编剧,希望缓解生活上的压力。

  福克纳的传记很多,杰伊·帕瑞尼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抓住福克纳在1929年至1942年间创作非常旺盛的特定时期,用全新的视角,对福克纳的生活、创作以及心理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在轻易平和的文字中,探讨了福克纳创作上不断走向辉煌的根本原因。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