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分级制调查 “儿童不宜”,你准备好没有?

“就像从牢里放出来的人一样,你得先老老实实做人,不能一出来就喊着要平反。”吴鹤沪的政治敏感再次证明了他的分析是正确的。但当时从影片解禁后,剧组和媒体一齐高调炒作,甚至认为中国电影审查尺度在无限放宽,形势一片大好,嘉禾公司王小姐曾表示“由于中国的电影分级制度可望在近期内出台,影片也将有望成为中国电影分级制度的首部影片,就算赶不上,也将是为分级制度所作的一次重要尝试。”没想到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石兰总结说:“我觉得这部片子没有问题,它是一部很美的片子。如果说有什么不对的地方的话,那只能说是在宣传上有过火之处。”

  影片重新被禁,而后来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电影局副局长吴克气愤地说:“在电影分级制的进程中,有的媒体哗众取宠,说什么‘三级片’也会有,我再强调一次,不可能。其实本来电影分级制已经快出台了,但电影《大鸿米店》的不良宣传影响了出台的进程。电影《大鸿米店》被媒体炒作为中国第一部分级制影片,宣传海报上就是男主角身子压住女主角的镜头,而这个镜头在影片中就几秒钟,结果这样的宣传导致把它临时禁掉了,连导演都摸不着头脑。”这个事件反映出中国电影人多年来对分级制的饥渴,以至于听到一点风声便操之过急,反而欲速不达,使影片遗憾地胎死腹中。

  分级进入生死时速:2003-2004乍暖还寒

  1989年3月1日,“分级制度的通知”

  1999年,《拯救大兵瑞恩》“血流成河”

  吴克:“分级还仅是一个打算。”

  冯小刚:“如果能够实行分级制,重拍的《英雄儿女》肯定比《拯救大兵瑞恩》好看。”

  一份“出生”于1989年的文件曾经维持了中国电影10年没有分级制的日子。正如王兴东所说,是中国电影产业化的要求让分级制迅速浮出水面。从2003年起,分级制十几年来的进展也比不上这短短两年。内地首部“少儿不宜”的电影应该是《寡妇村》。1988年,珠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寡妇村》在上映前亮出“儿童不宜”的告示,观众怀着好奇心走进影院,结果发现影片根本无出格情节。于是媒体纷纷展开批评讨论,《寡妇村》因而成为内地影片拿分级当炒作的第一例。

  1989年3月1日,广播电影电视部发布了《关于对部分影片实行审查、放映分级制度的通知》,其中规定:对部分影片实行分级制度。明确划定以下几种“少儿不宜观看”(简称“少儿不宜”):

  1.凡有强奸、盗窃、吸毒、贩毒、卖淫等情节的影片。

  2.凡有容易引起少年儿童恐怖感的暴力、凶杀、打斗情节的影片。

  3.凡表现性爱及性行为情节的影片。

  4.凡表现社会畸形现象的影片。

  该通知于1989年5月1日正式生效。据当时的媒体报道“在记者采访过程中,提及这项规定时竟然没人承认。而当记者采访到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时,对方竟然表示:拒绝采访!”这样一个文件几乎维持了中国之后十年的分级制状况,直到1999年引进《拯救大兵瑞恩》“血流成河”招来无数家长抗议,再次让分级制话题浮出水面。但到2001年王兴东首度提案,电影局仍然保留不分级的意见。

  2003年王兴东二度提案终于让大家看到电影局的态度:要分级。紧接着7月1日,电影局副局长吴克向外透露,电影分级还仅是打算,之后委托某公司调查了解观众对电影分级制的看法,算是分级制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11月2日在第12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导演恳谈会上,冯小刚放下豪言:“如果能够实行分级制,重拍的《英雄儿女》肯定比《拯救大兵瑞恩》好看……但分级制是前提之前提。”针对电影人的抱怨声,吴克很有诚意地说,分级制问题已经进入起草和征求意见阶段。“如果成功出台,可能成为中国电影100年历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有关部门早就组织各界人士对相关提案进行了探讨,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可是因为出现了‘《大鸿米店》恶意炒作事件’,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吴克还说,不会出现“三级片”。“根据中国国情,中国电影分级制将只分为两级,以16岁为一个界限,对未成年人实施足够的保护。”这表明分级制已经在领导的工作计划中有了具体的构想。

  分级提案第一人:政协委员王兴东千言上书

  2001年和2003年,王兴东提交分级制提案

  未成年人管教所调查:有62%的少年犯都有看过暴力、色情电影和光碟的经历。

  电影局回复:“力争尽快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切实可行的办法来。”

  2001年和2003年,一个名叫王兴东的人两次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了关于让中国电影实施分级制的提案。这不仅是来自政协委员的提案,也是来自电影从业者的提案,王兴东至今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仍激动不已“真是没想到,我那1500字的提案比我写十个剧本的影响还大!”

  《大鸿米店》栽跟头正是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形势,这与当时全国政协委员王兴东关于分级制提案的媒体大幅报道分不开,媒体热炒造成了分级制马上出台的假象。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