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德波顿风流蕴藉才子书

◇ 他通晓英、法、德、西班牙、拉丁数种语言,深得欧洲人文传统之精髓 

    ◇ 他喜欢普鲁斯特、蒙田、苏格拉底,同样喜欢旅游、购物和谈情说爱 

    ◇ 23岁以处女作小说《爱情笔记》初试啼声即大放异彩;此后的《爱上浪漫》和《亲吻与诉说》继续激活我们的阅读体验,开掘传统小说“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27岁完成惊世之作《拥抱似水年华》,31岁出版《哲学的慰藉》,拿古典的欧洲智慧为现代人疗伤 

    ◇ 现年35岁的他,正不断向各种领域的创作题材挑战…… 

    今年5月,有个叫阿兰·德波顿的英国作家来了趟中国,除了在京沪两地签名售书,还在北大和复旦亮了相,据说颇受学子们拥戴。无论他怎样被冠以“英伦才子”的美名,无论评论家怎样赞美他“连扫帚的传记也写得出来”,他的名字还是太陌生了。倒是他作品集的译者和序作者令人眼前一亮——有不少名家,就连轻易不接翻译稿约的资中筠都译了一本《哲学的慰藉》。 

    译者不凡,作者也就让人期待,现年35岁的德波顿有什么过人之处呢?德波顿1969年生于瑞士,父亲是富有的银行家,他8岁被送到伦敦念书,从哈罗公学到剑桥大学一路都很“贵族”。他同时通晓法、德、西班牙语。德波顿自称大学时代只有两样追求:爱情和创作,前者的失败促成了后者的成功。大学期间他致力于逃课,在图书馆消磨时光,父母在一家书店为他开设的账户令他疯狂购书。当代人很少能像德波顿这么幸运,他念大学不是为了学位和日后求职谋生,他对“一技之长”显然也毫不关心,他读书只是为了徜徉古今,和他喜欢的人神交,这样的人在这个时代也只好当作家了。 

    德波顿23岁以处女作《爱情笔记》成名,该书虽号称是小说,但几乎谈不上情节和结构,通篇是男主角对自己恋爱经过的细腻体验,但提升到了心理学与哲学的层面。它多少让人联想起罗兰·巴特的《恋人絮语》,但比起罗兰·巴特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和提炼能力,德波顿失之家常琐碎。《时代周刊》评价此书“好像法国哲学家笛卡儿为女性杂志《大都市》所写的作品。”其后他又写了《爱上浪漫》、《亲吻与诉说》,都保持着跨文体和知性的特征,他分析爱情是不惜从柏拉图一直引证到马克思的。2000年的《哲学的慰藉》和最新出版的《旅行的艺术》都是风靡的畅销书。前者通过苏格拉底、伊壁鸠鲁、蒙田、尼采、叔本华等人的故事阐述“爱智慧”这一哲学的本义,后者以华兹华斯、波德莱尔、梵高和福楼拜等大师串联起一路风景。1997年的《拥抱似水年华》或许是迄今为止德波顿最有趣的一本书,它的原名是“普鲁斯特如何改变你的人生”。通过分析普鲁斯特的性格、癖好、为人处世之道,把高高在上的普鲁斯特与他费解的《追忆似水年华》变成了人生指南。 

    德波顿学识广博,文学、历史、艺术、美学、哲学、心理分析等头头是道,而且他似乎记忆力惊人,书中信手拈来的细节比比皆是,又没有掉书袋的酸腐气。比如他知道尼采为父亲设立的墓碑上镌刻的圣经语录,知道普鲁斯特一天一顿饭的食谱,知道路易十六为大卫的名画《贺拉斯之誓》开出的价钱……德波顿不是能把丰富的知识储备上升为开创性思考的深刻人物,他的长处是用一支典雅蕴藉的妙笔把材料组织起来,将先贤的事迹和思索加以机智地阐发,同时充满轻松的讽喻。资中筠说,最初吸引她的就是德波顿深得英国古典散文之妙的文字:“简洁而优雅,机智而含蓄,能用小字眼就不用大字眼,惯以轻描淡写代替浓墨重彩,给读书留有回味的余地。”这些,我们在这套书精致出色的译笔中同样能体味到。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的名字十分古怪,de让人联想到贵族,Botton又近似英语中的“屁股”(Bottom),有人顺势讥讽他“身上有一股欧洲特权阶级的臭味”。谈瀛洲先生在他的序言里说得很中肯:“德波顿也许并不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他太想取悦读者了。但是,他的作品好读好看,并能给我们以一定启示,这就够了。”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