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班行不行?”
这个来自周星驰电影的经典问句,是很多80后、90后的“童年记忆”。
当时只道是寻常——没想到真的有一天,我们被社会毒打了一天后,也会瘫倒在床上,真情实感地大吼一声:“不上班行不行啊?!”
接受十几年严格的学校教育,我们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投入到工作之中;大部分人会在工作岗位上,度过自己一生中最具活力与创造性的时光。
然而,打心眼里喜欢自己的工作、对工作感兴趣的人,终究占少数。更多人碌碌一生,都没有办法信心十足地回答“人为什么要工作?工作的意义何在?”这样的问题。
我们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职业 既然人人都必须工作,那么,“人为什么要工作”,为什么会变成一个问题呢?
最显而易见的原因是:我们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知道我们想要什么,并不是一件寻常的事情,那是难以取得的心理上的成功。”
站在寻找工作的人生十字路口,即将踏入职场的年轻人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行业、适合什么职业。
有的行业需要人逻辑清晰,有的行业需要人创意十足;有的岗位需要人外向且健谈,有的岗位需要人耐心且寡言……
许多人事先并不清楚一个行业或者岗位是否与自己的个性及能力相合,仅仅因为高收入、稳定、公司名气大……等等看上去合理的原因,就一头栽进了不适合自己的各种“坑”里。
本想着一边工作,一边提升自我,一边思考工作的意义,没有想到光是应付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就已经耗尽了所有力气,闲下来只想“躺平”。
久而久之,人们完全丧失了思考“我到底适合做什么”的能力与动力,甚至愿意在不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得过且过。
当然,也有“打工人”意识到目前的工作不适合自己,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想:“也许换一份工作就好了!”
然而,诚如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在《工作的迷思》里提出的观点:“人们过于关注金钱和社会地位,早已丧失就择业问题做一番深入思考的能力。”
只要工作的出发点是错误的,那么,即使身处全新的岗位,人们依然会像上一份工作中体会到的那样,被各种自己讨厌的事情“掏空”,最后虚无度日,周而复始。
工作中的我们感受不到“被需要” 此外,德波顿还指出了分工对于现代人的负面影响:“完美的帕累托经济学认为,可以将职位做更细的划分,以便员工熟悉复杂技能,并相互交流……所有的职位都高度专业化,其结果是谁也无法再弄明白别人在做什么。”
“无法弄明白别人在做什么”,这不仅仅意味着“我”不明白别人在做什么,同时意味着,别人也不明白“我”在做什么。
我们必须承认,“我的工作有意义”是建立在“真的有人认可我工作的意义”基础之上的。
如果每天都有人告诉我们,“哇,你的工作对我来说意义重大!”,那么,我们恐怕也不会产生“工作的意义何在”这种疑问了。
然而,我们投入工作以后才发现,即使是同一间公司里只隔着一个工位的同事,彼此之间也被“专业知识”“岗位职责”之类的“墙”隔开了。
同一家公司里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不同公司、不同行业的人之间存在的隔阂感了。
我们对他人的工作感到不理解的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对于周围的人来说可能根本就无关紧要。
当然,我们可以宽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总有这么一群人,我的工作对他们来说是有意义的!
然而,在现代社会里,我们提供的服务或者产品的使用者,不大可能出现在我们面前,拍着肩膀告诉我们“嘿,你的工作对我来说意义重大,请一定要工作坚持下去”(这未免也太像日剧了)。
更多时候,我们只是隐约知道他们的存在,但说不清楚这群“需要”我们的工作、让我们的工作有意义的人,到底身在何方。
于是,我们不免感到自身的渺小,仿佛自己只是这台名为“社会”的巨型机器上的一个可有可无的小零件。
你的工作,其实很重要! “人为什么要工作?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回答不了这两个令人烦恼的难题,也许只是因为我们对于现代社会的运作方式缺乏全局的观察。
为了解答“打工人”普遍的困惑,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深入到食品制造、物流运输、输电工程、职业咨询、航空航天、艺术创造等诸多行业的一线工作现场,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近距离观察种种职业景况。
然后,他又从一线抽离出来,以一种全局的、宏观的视野,指出为什么这些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职业存在的意义,并写成了《工作的迷思》这本书。

The Pleasures and Sorrows of Work 《工作的迷思》 [英]阿兰·德波顿 著 袁洪庚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