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学者和作家,他的经典小说《围城》问世几十年来屡次重印,影响很大,他的文集和手稿集也已经陆续出版。钱先生夫人杨绛先生的回忆录《我们仨》的热卖又似乎使研究钱先生及其学术思想的“钱学”有升温的趋势。但是,笔者注意到,目前在纸质出版物和网络上,钱先生的名字则有“钱钟书”、“钱锺书”、“錢鍾書”、“钱鍾书”四种写法。许多网页上往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写法同时出现。国学大师网上纪念园区(http://guoxue.netor.com)追忆钱先生的网页上,标题用“钱锺书”,网页左下角钱先生的照片以及钱先生的年表中又写着“钱钟书”;另外,该网页上还有的地方写作 “錢鍾書”。如果说网页上出现不统一不值得大惊小怪,实际上有关钱先生的正式出版物上也存在许多此类不统一的情况。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人?兽?鬼 写在人生边上》一书,封面、扉页、封底用“錢鍾書”,版权页用“钱锺书”,正文用“钱钟书”。
同一个人,名字却有四种不同写法,也没有个统一的标准,显然不符合出版物文字规范的要求,因此对它们有辨析的必要。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围城》附录杨绛先生写的《记钱钟书与〈围城〉》,文中记述了钱先生名字的由来:钱先生周岁“抓周”,抓了一本书,因此取名“钟书”。按当时写法,钱先生的名字为“錢鍾書”,如今大多出版物用简体字,先生名字自然当写成“钱钟书”。根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语委会”)1992年发布的《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出版古代历史文化书籍和学术研究著述必须使用繁体字的,可以使用繁体字。如果出版社用繁体出版钱先生的著作,封扉设计时全用繁体字,无可厚非,如中华书局出版的《谈艺录》、《管锥篇》等;实际上,据说钱先生生前也不赞成用简体出版他的学术著作。按照《规定》,如果图书内容用简体,书名又并非名人题字,而采用繁体字,这就是不符合国家语言文字使用规范的。如前述海峡文艺版《人?兽?鬼 写在人生边上》一书,既为简体版,封面、扉页和封底就不应该用繁体字,包括钱先生的名字也不应当写成“錢鍾書”。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1994年修订出版的《七缀集》,内容也为简体,而封面、勒口、扉页、版权页等处则将钱先生名字写作“錢鍾書”,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必要。
“钱锺书”这一写法当前在出版物和网页上频频出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围城》、去年三联书店出版的《我们仨》以及该社近期出版的简体版钱先生文集,都大量使用“钱锺书”这一写法。笔者2004年2月20日用百度网络搜索引擎搜索的结果,含“钱锺书”的有11 800个,相当可观。“锺”字,左边偏旁简化而右半部分没有简化,在《现代汉语词典》、《辞海》、《辞源》以及《汉语大词典》里均没有它的踪影,是一个不符合规范的简化字。根据国家语委会1986年“关于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的说明”,凡是不符合《简化字总表》规定的简化字,包括《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简化字和社会上流行的各种简体字,都是不规范的简化字,应当停止使用。《简化字总表》里并无“锺”字,它完全属于《规定》所说的“社会上出现的自造简体字”,不应该继续使用。关于“钱鍾书”这一写法,根据“关于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的说明”,凡是在《简化字总表》中已经被简化了的繁体字,应该用简化字而不用繁体字。“鍾”字既属于《简化字总表》中被简化的繁体字,也不该再继续使用。
一些出版物和网页对钱先生的名字之所以有多种写法,笔者推测,原因在于“钟”字是古代“鍾”和“鐘”两个字的简化字,而“鍾”、“鐘”两字在古代意思不完全相同,只有前者才具有“钟情”、“钟爱”意。钱先生名字的写法,一些人选用表“钟情”之意的“钟”的繁体“鍾”或不规范的“锺”,目的在于突显其名字所包含的意思。但问题是,一字多意不惟“钟”字,如果都要用繁体字来精确表达其原来的意思,那我们的简化字岂不是没有用了?繁简体混杂使用更让人一头雾水,容易对其他简化汉字是否该简化产生疑惑。如果因为钱先生是名人,在出版物中就可以破例用繁体字精确表达其名字含义(笔者注意到,钱先生的堂弟钱钟韩院士名字的写法,就绝大多数用简体的“钟”,前后简体、中间用“锺”或“鍾”的场合往往是因为同时并列了钱钟书先生;实际上,钱院士名字中的“钟”也是“钟情”之意,只是他从事理工科,知名度没有乃兄高),那么我们国家领导人陈云的名字是不是也当写作“陈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