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日上午,《中华大典》工作会议在京西宾馆举行,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中华大典》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于永湛披露,预计今年《中华大典》将再出书二十多册,约5000万字,加上前已出版的书,总计将超过1亿字。这标志着1949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进入快速出版阶段。
2010年要全部出齐 据悉,《中华大典》原计划编纂分典九十多个,总字数7亿多。于永湛介绍说,到2005年年底,已经启动的典籍累计出书23册,约5200万字,从整体来看,截至目前共有33个分典已开始程度不同的编纂工作,已出版和正在编纂的约计24770万字。于永湛说,“2006年将是《中华大典》的丰收年,设有六个分典5500万字的《文学典》已经出版了三个字数较多的分典,争取明年上半年全部出齐。还有创造了编纂书稿用时最短(四年编辑3000万字)的《哲学典》,将于今年底以前完成出书。”
于永湛表示,今年大典工作要全面展开,拿出初步成果;明后年要加快推进,取得重要进展;2009年时,大典出书要成规模,基本完成编纂任务,2010年要全部出齐。
原国家图书馆馆长、《中华大典》编纂委员会主任任继愈在发言中称自己把别的工作放到了一边,以《中华大典》为工作重点。他要求参与此项工作的学者能够抵制其他诱惑,把《中华大典》的编纂工作作为首要任务,以保证编纂进度。
钱钟书等300多位专家论证 《中华大典》的编纂工作从1988年开始启动,进行了五年的编纂试点。此前,该项目已经过钱钟书、冯友兰、梁漱溟等300多位专家和学者的多次论证,它是“对上起秦汉下至辛亥革命的文化典籍及其整理成果的一次带有资料性的总结”。1999年,《中华大典》开始出书。2003年8月,新闻出版总署还在北京召开了来自三十多个学科122位专家学者参加的再启动论证会。
据与会专家介绍,唐代的《艺文类聚》、宋代的《太平御览》、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都是收集各类典籍的宏富之作。但因为受时代局限或观点局限,应收而未收的不少,《中华大典》将弥补以前类书的不足,并尽量收入经过整理的古籍版本和考古学成果,以及散在国外的资料。
同时,《中华大典》采用现代学科分类,更便于检索。
此外,《中华大典》资料将更加准确可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