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背心徐志摩诗稿…实物倾诉他们的留学梦

  400幅历史照片,300件珍贵文物,展示了100多年来中国留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建国以来首个反映中国留学历史的大型展览,《求学海外 建功中华——百年留学历史文物展》将于本月20日—4月18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留学生家属捐赠文物件件是真品    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郭幼安女士介绍,本次展览由“初识欧美风雨”、“求索救国新知”、“无悔报国丹心”、“搏浪世界潮流”4个部分组成,分别展示了19世纪中国留学先行者们的坎坷际遇、留学生对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和现代科学文化的开创性贡献、留学生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建设新中国的事迹、改革开放以来留学的新发展。

    本次展览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没有仿制品。为了能让观众最大限度地贴近当年海外留学生的生活,国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从几十家单位和个人手中征集来400幅历史照片和300多件珍贵文物,其中相当部分是留学生及家属捐赠的。这些照片和文物历经战乱和动荡能保存下来,弥足珍贵,钱钟书穿过的牛津大学自费生背心、胡适日记真迹、詹天佑留美期间使用过的饭碗、徐志摩《康桥再会吧》诗稿真迹等文物都是首次展出。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次展览征集到的文物涉及留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成绩单到毕业证书,从生活用品到实验器材,甚至还有用以聊解相思的情书和家信,从各个细微的角度折射出留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胡适的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毕业证书、吴宓的哈佛大学成绩单和杨振宁获得的诺贝尔奖章等尤为引人注目。

    在一封朱自清写的情书中,观众可以看到他对女友的爱恋和相思之情,从而体会到飘遥万里的海外学子们在壮志豪情思国忧民之外,对家乡爱人的怀念和依恋,让人潸然泪下。

找寻老友照片 再见当年博士论文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能宽先生是我国研究“两弹一星”的功臣,他曾于1947年至1955年在美国留学,是新中国第一批从海外归来的留学生,昨天专程赶来观看这次展览。在谈到当年的留学岁月和义无反顾回国效力的决定时,陈院士十分感慨,他的目光一直流连在那些老照片上,希望能够从中找寻到当年的故人老友,找寻到对当年那段流金岁月的记忆。当他看到茅以升当年在美国的照片时,唏嘘不已。陈院士希望当代留学生能够继承老一辈的优良传统,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著名翻译家董宁川先生和夫人、儿子一起来观看展览。在展览上,董先生发现了当年他在巴黎索邦大学的博士论文。董宁川先生介绍,他曾于1946年至1951年在巴黎学习政治学和外交史。当时在巴黎有200多个中国学生,大部分都很贫穷,但大家很团结,也很关注国内的形势,还成立了地下党和团组织,他曾是学生会的主席。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大家都感到十分振奋,董宁川在同学中宣传回国效力,并且带头先回了国。现在想起来,当年的岁月犹如就在眼前。

    国家博物馆的马副馆长介绍,近代中国在被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国门后,寻求救国之方的年轻人开始接踵走出国门,追求真理新知。一部近代中国留学史,也是一部中国近代史,从留学生产生、发展和学习、归国的方方面面,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的发展和变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