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才能开上与国际市场售价相当的轿车?从今年的国产车价格走势来看,也许用不着等到整车进口关税底线25%的2005年7月1日,大部分国产轿车价格都将提前与国际市场接轨。
在一片降价声中,何时开上与国际市场售价相当的轿车,再度成为消费者关注的一个话题。回答这个问题,先要澄清一个误区。由于征税方式不同,衡量车价是否接轨,不能简单地拿国内外同型号轿车的售价进行比较。在我国,汽车售价是含税价,除去17%的增值税外,还包含3%~8%的消费税。而在美国,轿车售价中不含税。也就是说,同样一款2.4升轿车,在美国卖2万美元,如果中国本地生产,合理的售价应该加上25%的价内税,折合人民币20.7万元。
车价为何拼命降? 按照较传统的思维方式,不少人认为,国产轿车价格的接轨将按部就班,预计时间为2005年的年初或年中,降幅和降速只能是渐进的。今年以来价格走势的实证表明,可能不需要等到整车进口关税底线25%的2005年7月1日,国产轿车价格或者说大部分国产轿车价格将提前与国际市场接轨。这是市场激烈竞争的必然结果。 首先,我国私车消费继续升温,使汽车价格越来越敏感。上海私家车步入快速增长势头,今年1至5月私车增量2.7万辆左右,同比增长30%以上。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消费者“货比三家”,但现在消费者不再是“货比几家”,而是利用互联网货比几十家,既比国内的,也比国外的。 其次,不少厂家由于对去年“井喷”需求估计不足,失去了一些市场。作为遗憾和教训吸取,普遍强化了今年的预期目标,家家产量大增,市场明显地供大于求,这种情况下必然有商品大出血,这是市场经济的铁律。于是有的企业先发制人,通过最直接的竞争手段--降价来拼命抢占市场份额,也有迫于应对而不得不降价的。 第三,就企业自身而言,自己的新车型入市,可能首先打破企业自身几个产品、几个车型价格链条的平衡;或者其他厂家的新车型价格,使一些小企业的几个产品、车型的价格,与之完全失衡。6月23日宝来由“B”计划的优惠促销,正式转为全线降价,就是为7月15日上市的高尔夫腾出市场空间;6月26日两厢POLO下调车价,不能不视作为三厢POLO进入市场铺路。 第四,有的企业库存明显上升。除1月份外,其余几个月的轿车生产都大于销售,有的厂家有的车型即使在一次降价后,还是销售平平,甚至很不如人意或者因为没有完成上半年预期的销售任务,又要实现下半年的目标,所以促销力度会更大,博弈和“斗争”更残酷,降价举措又将成为拼命一搏的重要锐利武器之一。 第五,大多数制造企业确有大的利润空间,国家一权威宏观管理部门的一个数据显示,我国汽车业目前的平均利润率高达28.45%,国际上汽车制造业通行的平均利润率才5%左右。
规模提升才能降低成本 当然,车价接轨必须考虑到企业的成本承受能力。国内实施精益生产最好的企业之一上海通用,几年前制造成本要比通用其他工厂高25%左右。去年产量超过11万辆,初步达到整车厂经济规模后,成本差距大大缩小,才具备了车价与国际接轨的实力。 今年,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上海通用、广州本田、神龙、奇瑞等轿车企业产量将突破10万辆,经济规模的提升为成本降低提供了可能。至于像吉利豪情、美日等5万元左右的经济型轿车,由于科技含量相对不高,只要生产环节成本控制得好,价格竞争力是无可争辩的。另外,在销售环节上,我国轿车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也很明显。 2006年,我国轿车关税将降低至25%,考虑到增值税、消费税以及通关等其他费用,进口车价格不会大幅降低,但是,车价与国际接轨毕竟是大势所趋。也只有直面与国际车价接轨的压力,国内轿车企业才会千方百计降低成本,消费者最终才会得到实惠。我们相信,通过整车与零部件配套企业的共同努力,在中国汽车企业里,很快会有一大批像上海通用、广州本田这样的企业涌现出来。买辆与国际售价接轨的国产车,将梦想成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