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常识里的误区(一)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营养常识存在误区, 人们以讹传讹,贻害不小。本文拟择取一小部分奉献读者,以正视听。

 误区1  劳累后以大鱼大肉补充消耗    食物按酸碱性可分为两大类。含有磷、氯、硫元素较多的食物,如鱼、肉、蛋、糖、花生、啤酒等属酸性食物;含钾、钠、钙、镁元素较多的食物,如蔬菜、水果、豆类、茶等属碱性食物。偏食酸性食物可以引起酸中毒,即血液酸性化,结果易使劳累后的人更加疲劳,抵抗力降低,引病袭入。因此,劳累后不宜食大鱼、大肉。

 误区2  新婚夫妇可以可乐代酒    许多新婚夫妻知道喝酒对生育不利,常用可乐代酒。其实,想要生孩子的夫妇也不宜多喝可乐。因大多数可乐型饮料都含有咖啡因,具有很强的刺激性。男子饮用可乐型饮料,咖啡因会直接伤害精子,影响男子的生育能力;女子怀孕后饮用可乐型饮料,咖啡因在体内很容易通过胎盘的吸收而进入胎儿体内,不仅会影响胎儿的骨骼发育,还可能危及胎儿的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会使胎儿致畸或患先天性疾病。

误区3  饭后上果盘    水果中含有大量单糖物质,很容易被小肠吸收,但若被饭菜堵塞在胃中,就会因腐败而产气,使胃部不适。所以,吃水果应在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为妥。

 误区4  吃素长寿    有资料显示,国内有人对终生清淡素食的645名寺庙和尚体检发现,有45.6%的和尚患有慢性疾病,其中34.3%的慢性疾病与长期营养不良有关。据调查,长期吃素会造成营养素缺乏,主要有:
    优质蛋白质缺乏 人类所需要的蛋白质有两种:一是完全蛋白质,又称优质蛋白质,动物性蛋白质如奶类、精肉、禽蛋和鱼虾内的蛋白均属此类。另一种是不完全(或半完全)蛋白质,所含氨基酸数量不足,植物性蛋白质即属此类,故吃素者易造成完全蛋白质缺乏。当人体蛋白质供给不足时,会减轻体重,患贫血,感染疾病,创伤、骨折不易愈合。严重缺乏时,血浆蛋白降低,可引起浮肿。
    维生素缺乏 素食者饮食单调,最容易缺乏维生素B12、D。维生素B12参与细胞制造、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维生素D能帮助钙质吸收。
    微量元素缺乏 素食者易缺乏微量元素镁、钙、铁、锌等。机体内缺乏微量元素镁会引起冠心病;微量元素铁有造血的源料,缺乏易引起贫血;钙能化骨骼牙齿、帮助肌肉收缩、参与凝血反应,缺钙时,易造成骨质疏松等;锌能帮助肌肉的生长发育、维持正常人体新陈代谢和男性性功能正常化。

 误区5  活湖蟹醉着吃    有些人图鲜嫩,喜欢活吃“醉湖蟹”,这是非常危险的事。因为有些湖蟹的体内含有肺吸虫囊蚴,含有肺吸虫囊蚴的湖蟹被人食入后,幼虫穿过肠壁入腹腔,最后到肺内发育为成虫导致肺吸虫病。病人可发生过敏反应,可出现低热、食欲不振、乏力、盗汗、荨麻疹、肠炎甚至形成肠溃疡。肺吸虫还可侵入大脑而形成脑型肺吸虫病,病人可出现偏瘫、失语、偏盲及共济失调,亦可出现癫痫发作。肺吸虫还可在皮下移行,形成游走性皮下结节或包块。由此可见,吃醉湖蟹是非常危险的事。

 误区6  高胆固醇食物不能吃    由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增高,会增加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危险性,因此,有些人把含胆固醇高的食物看成是一种有害的食物,这其实这是一种误区。 
    胆固醇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必要物质。血液中胆固醇有两种来源,一种是直接来自食物中的外源性胆固醇;另一种是由体内合成的内源性胆固醇。血液中胆固醇浓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量。血液中的胆固醇升高与否与食物中的胆固醇高低关系并不很大。
    因此,只要不是长期从食物中摄入异常高的胆固醇,就不会引起血液胆固醇水平的明显升高。当然,如果长期从膳食中摄入大量胆固醇,可使血中胆固醇升高,是不利于身体健康。一般认为,健康成年人,每日可摄入800毫克以下的胆固醇,因此每日吃一个鸡蛋(含300毫克胆固醇)并不会引起胆固醇浓度的变化。患有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的朋友,每日胆固醇摄入量应控制在300毫克以下,要适当少吃肥猪肉、蛋黄、动物内脏如肝、脑、肾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