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中的思想误区(九)

  许多投资者买卖股票喜欢跟风,尤其想跟“庄家操盘手”套近乎,期望从“庄家操盘手”处得到炒股信息而短期发财。过分迷信庄家,一味相信庄家操盘手的行为是中小散户在炒股中经常遇到的思想误区。
    实例 近期公开审判的中科创业(000048)案,为我们了解庄家、了解操盘手如何在股市中翻云覆雨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充分详实的材料。
    中科创业原名为康达尔,庄家准备炒作的想法最早产生于1998年,当年该股的控股大户是朱焕良。据说,朱当时通过上千个私人账户,掌控了康达尔公司八成左右的流通盘股,成交价应在9元/股,尽管掌握了大量流通筹码,但朱焕良当时并未发财,反而特地跑到北京找吕梁助其解套。
    分析  真是奇怪了!我们将康达尔股票历史走势打开发现,康达尔股自上市以后,长期在10元以下整理,在1996年到1997年6月之间,股价上了台阶,大致在11—16元附近整理,而在朱焕良找吕梁要求协助解套的1998年,股价已上蹿到20~24元一带。按理说,朱在9元附近有股票80%左右的筹码,表明一方面其已完全控盘了,成为名符其实的大庄家;另一方面股价已经上涨了两倍多,应该可以放心大胆地出货,何有套牢寻求别人相助之说。
    如果不是报道错误的话,我们从这个作庄的基本事实中发现,有以下几点与广大投资者常理思路有冲突:
    庄家介入个股的时间很长。朱焕良自1997年6月以前以9元左右的成本在康达尔上建了80%的仓后,按其说法始终被套,不能全身而退。到1998年后与吕梁合作编造虚假炒作题材,疯狂构造非法资金链进行融资炒作康达尔,股价到达最高点84元时是2000年2月的事了。也就是说,庄家朱焕良从建仓开始到吕梁的配合下炒作到最高点,其间花费了至少三年多的漫长岁月。这个事实与许多投资者自认为庄家快进快出,做波段行情完全不符。因此,我们看到一些散户见行情涨了认定庄家在进货,行情低迷下跌,则认定庄家在出货,是多么可笑的庸人自扰想法啊!
    事实上,庄家有计划地建仓,结合大趋势行情的起伏进行洗盘和拉升,到逐步减磅平仓,其间要花费少则数十个月,多则几年的漫长岁月,并非是投资者想像得那么简单。可以这么说,凡是有组织、有计划准备赚大钱的主力庄家在对个股建仓——洗盘——拉升——出货,均需要一段很长的周期,并非是这些主力庄家耐心特别好,而是他们实在难出货。既然这样,中小散户想跟庄必需自问一下自己是否有这样一份决心、信心和耐心,如急功近利、浮躁的话,劝君还是少打听庄家消息,少接触操盘手为妙!
股价上升并不意味着庄家已经获利!庄家朱焕良的建仓成本不可谓不低,控盘程度不可谓不高。然而在股价已近2.5倍的建仓成本后还认为被套,急着不远万里跑到北京找吕梁协助解套的事实告诉我们,虽然庄家成本很低,股价已位于庄家建仓成本区之上,并不说明庄家已赚大钱。此话怎讲?
    我们知道,庄家要建仓并非很难,只要有耐心,并且市场较为低迷的话,要收集低价筹码是一件较为容易的事,问题出在庄家收集好了以后必须要采取拉升的方法才能获利,而且拉升的幅度要足够大,拉升后的价格远离于成本区,才能保证有足够空间让其出货,区区一二元的价差是很难使主力彻底获利平仓的。事实上,拉升股价是需要花费很大成本的,一方面成交量需要有效放大,以吸引外围资金介入;另一方面,股价上台阶后还需要用大量资金去守护住高企的股价,使其不被短线或跟风的参与者的获利兑现抛盘将股价打低。有时候主力庄家还会在盘中利用大盘股指的起伏主动性地实施洗盘计划,在洗盘过程中不排除有低抛高买的行为出现,以期把一批跟风者吓出来,为今后大幅拉升或盘升做准备,因此拉升和洗盘大大地提高了主力的成本。此外,许多主力庄家建仓和拉升股价的大量资金并非是自有的,而是高息借贷所得,这些炒作股票的资金是有成本的,有的成本还不小。如本案披露的融资54亿元炒作康达尔,融资利率大多在7%~16%之间。这就是说股价上涨一到两个涨停板还不够主力庄家的融资成本。要能获利,主力庄家必须扣除洗盘、拉升和融资所花费的基础成本。当然这仅仅算了一个最基本的成本,还不包括主力庄家炒作股票的时间成本、公关成本和一切围绕炒作所需的人力成本。于是我们也就能够理解朱焕良何以在股价高企时也需要求助所谓的高手吕梁为其解套之秘。
    正确结论 有计划的主力庄家炒作将会有一个很长的时间周期,主力庄家要获利必须升到一个非常可观的高度才行。



      相关新闻: